一位温州先贤 牵动两岸学者

辛亥革命网 2015-01-21 13:49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温州日报 查看:

上周日,纪念朱镜宙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乐清圆满闭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递交了40多篇论文,就朱镜宙多方面进行深入论述,真知灼见迭出,让听众受益匪浅。

  上周日,纪念朱镜宙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乐清圆满闭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递交了40多篇论文,就朱镜宙的社会研究、财经活动、华侨观、诗歌艺术、师友交往、佛学思想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论述,真知灼见迭出,让听众受益匪浅。而鉴于朱镜宙遗留文献数量大,文献价值高,学者还建议整理出版朱镜宙著作。相关评介也结集为《朱镜宙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同时首发。本刊特摘选部分精彩论述,以飨读者。

  从革命到办报学佛 翁婿二人志同道合

  华强(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博导):

  章太炎因《苏报》案声名鹊起。他为革命奔走呼号,其撰写的《訄书》享誉海内外,被誉为辛亥革命的三大领袖之一。朱镜宙最早知道章太炎并接受他的影响,是通过《苏报》这个阵地。当时的朱镜宙是杭州的浙江官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苏报》宣传民主,朱镜宙对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言论非常赞同。

  辛亥革命爆发,朱镜宙联络同学响应,在《全浙公报》上撰文鼓动青年参军,文章发表后,一星期内学生报名参军者竟达千余人。朱镜宙也毅然投笔从戎,在杭州南星桥八十二标第三队担任文书,并加入同盟会。

  1917年8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章太炎担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朱镜宙则担任军政府参议。章太炎与朱镜宙的正式交往应在此时。1918年12月,朱镜宙撰写《民国政制改造论》,这是其处女作,笔锋犀利,显示了朱镜宙对政坛的洞察力与穿透力,给章太炎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引起军政府要员关注。

  章太炎一生与书报结缘,他一生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杂志包括《时务报》《经世报》《苏报》《民报》等15种。巧合的是朱镜宙一生也与书报结缘。朱镜宙在杭州学生时代曾经筹备出版《自由报》《民铎报》未果,后来自组《天钟报》,从此开始了八年的革命报人生涯。二次革命失败后,《天钟报》遭查封。1914年6月,朱镜宙与刘金声、李冠夫创办温州《天声报》,担任主笔。次年,朱镜宙因鼓吹革命被捕,关押五天后释放。朱镜宙出狱后赴上海,与张季鸾等联办《民信报》,参与倒袁活动。袁世凯去世后,《民信报》停刊,朱镜宙应聘北京《民苏报》主编。1918年12月,朱镜宙担任新加坡《国民日报》总编辑,撰写社论,呼吁海外华侨团结在大中华民族旗帜之下。

  章太炎与朱镜宙不仅在革命道路上志同道合,二人对佛学潜心研究、出神入化,竟然到了以身相许的地步。章太炎第一次出家的念头因路费无着而被迫撤销,第二次则在护法运动失败后。章太炎追随孙中山护法,从上海到广州,再到西南,最后却以失败告终。1918年6月13日,向来我行我素的章太炎竟然步入峨眉山一寺院受戒,表示今后不再参与世事。章太炎受戒后,心情似乎好了一些,随即离开四川东下,于10月11日到达上海。章太炎两次出家未果,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离开世界10年后,他的女婿竟然完成了他的夙愿。在佛学研究方面有些观点中,朱镜宙甚至超过了章太炎。

  开华侨史研究先河 东南亚社会史先河

  刘志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镜宙一生都重视对社会的研究,目的是明了社会状况,找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最早系统研究社会是在新加坡。他到达新加坡后,“最感惊异的,凡耳所闻,都是闽广方言。目所见,都是闽广侨民。大街小巷所有招牌,都是斗大方块的汉字。大企业如橡胶、锡矿,小企业如粮食、百货、甚至洗衣作(坊)、咖啡馆、冰店、人力车夫等等,统而言之,凡新加坡的事事物物,无一不操诸我华侨之手,哪里有丝毫感到是英国居地的气氛。”使朱镜宙感到不解的是,众多华侨对新加坡地理、政治社会状况完全不了解,甚至把当地的一个大镇按中国习惯称为府,无知到可笑程度。朱镜宙说:“居新加坡半载,使我最感惊奇的,是华侨对于居留地政治地理常识的模糊。”于是他决心对当地社会进行深入调查,写出一部书来,第一个读者就应该是当地华侨,向他们普及所在国知识,以了解新加坡民情,便于自己生活。

  朱镜宙在调查新加坡社会状况时发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他在《梦痕记》中写道:“于是我深入各阶层作进一步的观察,英国人能以少数统治多数,它的秘诀,究竟在哪里?于是立即发现两点重要因素;第一,英国人尊重殖民地人民的风俗与习惯,不作不必要的干涉及更张。第二,是我们华侨的乡土观念太重,国家与民族的认识不够,宛如一盘散沙,致为英人所利用。”所谓华侨乡土观念太重,就是这些由广东福建来的华侨,都是各有以县为单位的集会场所,如永春会馆、南安会馆,而无省级会馆,更不要说中华会馆了。

  朱镜宙鉴于当地华侨一片散沙的状况,于是在《国民日报》写社论,“力劝华侨,捐弃小我,相互团结于大中华民国之下。”这些社论在当地华侨中发生作用,报纸销量也骤增三百余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