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2-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小玲 查看:
2003年10月13日至15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讨论会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今晚报》社、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市梁启超研究会联合主办,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远洋宾馆协办。来自海内外的15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10多篇,集中展现了近些年来海内外有关梁启超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现仅就部分学术观点进行综述。
一、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观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再审视,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并拓宽了研究领域。李喜所《剖析梁启超晚年的思想走向——以〈欧游心影录〉为中心》一文认为,梁晚年是呼吁以西方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辩证思维去重新诠释中国古典文化,使中国文化在创新中走向现代。耿云志的《五四以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以重新解读〈欧游心影录〉为中心》一文认为,梁启超与胡适、陈独秀等在观察中国文化发展大方向时的见解基本一致,从而否定了过去把梁划入保守主义营垒的观点。黄克武的《梁启超与儒家传统延续与断裂:以清末阳明学为中心之考察》一文不同意把梁对儒家思想的看法视为是“工具性”的观点。
二、梁启超与同时代人物的关系
吉泽诚一郎在《梁启超追悼谭嗣同的活动与晚清烈士观念的形成》一文中,探讨了梁在日本进行的种种追悼谭嗣同的活动。孔祥吉的《戊戌维新前后的张之洞、康梁与日本》一文,较多地采用了日本外务省档案中所保存的张之洞及康梁的有关史料,尤其是《清国兵制改革》专题档案。透过这些史料,他分析了戊戌维新前后张之洞、康梁、日本政府的三角关系。
三、梁启超对国民性的认识
张玉法的《从改造到动员:梁启超在政治运动中对国民态度的转变》一文,从政治运动家和政论家的角度来分析梁对国民态度的转变,并揭示出这种转化的合理性。李长莉《梁启超〈新民说〉与社会生存分析》一文,运用量化分析的史学方法来讨论梁有关国民道德改造的问题。
四、研究梁启超的科学观
这是一个新视角,也是此次会议取得的新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可能会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发,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
此外,还有不少文章对梁的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史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关于梁启超的文学、目录学方面也都有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是为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而召开的。梁启超的研究,近百年来绵延不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李钊《梁启超研究综述》一文,广泛搜集了海内外有关梁氏的各类研究成果,并按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分析和评介。该文认为梁启超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视角有待进一步转化,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史料有待进一步发掘。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