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突发”谣言
辛亥革命网 2011-04-16 00: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范传贵 查看:
● 不同人群对谣言的“免疫力”有所不同
● 深入研究谣言方能有的放矢粉碎谣言
4月1日,网友“渔翁”在经历了10天的治安拘留期后,重归自由。
这名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普通员工,于3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在自家电脑上敲下一段不到50个字的消息,发在了几个QQ群上。超乎他想象的是,在此后的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直至演化为两天后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
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发布消息称,已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4月14日,当《法制日报》记者通过西湖分局工作人员联系上“渔翁”时,他表示自己正常生活已被打乱,不愿多谈。
事实上,被打乱的远远不止“渔翁”一个人的生活。网络谣言对社会公共秩序的杀伤力早已为公众所目睹。
信息时代的谣言,其扩散速度和广度均让人为之惊叹,辟谣难度也随之大大增加。在“谣盐”风波中,网络第三方辟谣组织的出现、政府透明迅速地反应让一场波及全国的谣言在短短两天之内告破。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眼里,这是一场空前成功地辟谣。但是,在此次成功辟谣之后,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谣言,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次空前成功的辟谣
“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这是3月15日中午,网友“渔翁”在QQ群上发出的消息。随后,这条消息被广泛转发。16日,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
官方分析,造成食盐抢购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另一方面,民众担心海水受到污染,以后买不到没有污染的食盐了,所以抢购囤积,一些不法商家甚至趁机提价牟取暴利。
3月17日午间,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强调,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希望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并协调各部门多方组织货源,保障食用盐等商品的市场供应。
同日,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盐业公司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启动市场应急工作机制,直至市场恢复平稳,加大成品盐调拨力度,实行24小时配送服务,确保食盐市场稳定供应。
随后,卫生、物价、工商等部门及各地地方政府也快速反应进行辟谣。
18日,各地盐价逐渐开始恢复到正常,谣言告破。从开始到结束仅短短两天时间,这在对谣言有深入研究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周裕琼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樊春雷看来,是中国空前成功的一次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