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董湘臣的百年遗照
辛亥革命网 2012-01-20 13:43 来源:贵州政协报 作者:董忠品 董忠蓉 董忠磊 董忠英 董忠永 查看: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2011年10月11日《黔中早报》刊载了该一篇文章《贵州新军领袖战死图云关》。该文附有一张新军年轻军官的戎装全身照片,照片说明:“贵州新军这位军官的姓名已无处考证。”
文章见报的第二天,有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们,说报上的照片与挂在我家的祖父照片一模一样,朋友及时为我们送来了报纸。
报纸登载的的确是祖父董湘臣的照片。我们家悬挂的照片,是由我父亲传给我们的,比报上的清晰得多。先祖父是当年贵州新军的下层军官,照片上,祖父戎装英姿,按刀蓄势而立。从衣着及旁边几上设置的水仙花可知,时当初春之令。照片背面还有先辈笔迹。文革时,为了保存这张珍贵的照片,忠磊用浆糊将照片糊在墙壁里,得以保留下来。
据先父讲,祖父这张像是1912年春在湖南照的,照了这张像后不久,他就在湘西阵亡了,时年23岁。祖父牺牲时,父亲还不到两岁,父亲生于庚戌(1910)年6月。父亲的弟弟,我们的二叔是在祖父牺牲后两个月才出生的。当时,祖父所在的贵州军政府北伐军部队,因贵州军政府已被云南唐继尧推翻,而滞留于湖南。祖父牺牲后,承蒙军旅安葬于常德德山的“贵州义园”。遗照乃由部队辗转带回贵阳家中。当时,谋取了贵州都督之职的唐继尧,大肆抓捕杀害贵州革命党人及其军队将士,连他们的家属也不放过。我们的祖母梁淑懿为了避难,丢下我们的父亲,带着襁褓中的二叔逃命到息烽,嫁到梅子区曾家。我们的父亲则由我们的曾祖母抚养。20年后,父亲又是祖父当年年龄,曾专程往德山寻到祖坟。据父亲讲述,“义园”在沅水江边的小山上,有专人看守墓园。祖坟在园内较高的地方,坟墓较大,立有一面高大的墓碑。以后的年月,我们虽有去湖南扫墓或迁坟的愿望,却无能为力。1982年和1984年,二叔和父亲先后病逝,临终时他们都殷切希望我们能实现这一夙愿。
时光流过了将近八十个春秋,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春天,受母亲之命,我们兄弟三人忠品、忠磊和忠永前往湖南省常德市德山寻找祖坟。在德山沅水江畔塔山旁,承蒙肉类加工厂何东流先生和当地马头生产队熊队长的热心指引,来到几块梯田里,听他们述说着这里的沧桑变迁。这里就是当时专为安葬入湘北伐牺牲的贵州新军将士而设立的“贵州义园”,又称“贵州会馆”。1958年“大跃进”平了大部分坟,后来,“农业学大寨”又将所有的坟彻底挖掉。熊队长祖祖代代居住这里,据他说,当年看守义园的刘全全老人就是他家亲戚长辈。
祖坟既已无踪,我们只得在田土里,凭着先父所述的地貌山形鸣炮燃烛,祈祷缅怀。凭吊毕,照母亲吩咐,包了一些土,带回贵阳,与祖母的坟“合葬”一起。
当夜,在德山旅店里,忠品写了两首追念诗:
寻祖父坟于德山
德山有德葬英灵,
沅水无声下洞庭;
八十春秋前代事,
我今唯问塔亭亭。
德山寻祖坟
千里风尘战鼓密,
讨袁屯驻楚天低。
戎装把剑英姿照,
壮志捐躯战马嘶。
名镂丰碑沅水北,
骨埋会馆洞庭西。
后人凭吊寻何处?
唯向江堤酹“鸭溪”。
先祖父殉国迄今已近年矣,英武遗照登于省报,让后世国人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这段可歌的可泣历史,有千百位先烈的壮举。这也是对先祖父在天之灵的告慰,对民初黔军先烈的告慰。我们感慨万千,由忠品握管而赋:
辛亥枪声起,亚中帝国颠。新军南厂应,大汉筑城宣。耻辫一刀剪,义旗四海掀。离黔甘赴难,援鄂勇当先。兵临常德市,营扎洞庭边。志士挥刀去,戎装遗像还。献身军旅葬,镌石姓名传。雄塔迎沅水,义园壮德山。血浇花胜锦,泪滴竹成斑。吾祖留遗照,当春伴水仙。按刀蓄势影,正气壮豪颜。丹心留史册,伟绩照黔南。牺牲歌壮志,华夏启新天。岁月硝烟散,沧桑世变迁。毁碑缘底怨?掘墓叹无端。子孙百载念,堂上一帧悬。忽睹黔中报,竟将栏内刊。虽称“名未考”,所幸面还原。忠赞出师表,节彰汉使全。董狐无曲笔,太史耻媚篇。勿以两三句,轻描一百年。中华多忠骨,烈士少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