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济民敦请黎元洪出任都督(2)

辛亥革命网 2014-11-03 08:53 来源:未知 作者:蔡礼鸿 查看:

有关蔡济民敦请黎元洪出任都督一事,先贤诸人多有论述。蔡济民作为首义的实际领导人,在出席谘议局联席会议决定都督人选时,成功举荐、敦请黎元洪出任都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李承弘、李若男撰《名在国勋的李翊东》 [5]中描述道:“父亲李翊东响应工程营第一枪,带领陆军测绘学堂百余名学生军参加首义的生动描述,是我小时候听父亲测绘学堂的同学、好友冼百言在我家做客时多次谈到的……攻督署整整打了一夜,直至次日凌晨才分区攻下了全武昌城,取得了武昌首义关键性的胜利。正当我们在楚望台兴高采烈庆祝初战大捷时,只见黎元洪被一伙人拥着往楚望台方向走来。讲到这里,父亲在一旁插话道:‘有人说是我把黎从家中床下挟出来的,绝无此事。’冼伯伯这时笑着说,我可以为你作证,对他人的说法不必介意。他接着说,你父亲和我都是第一次见到黎元洪,黎当时穿一件米色长袍,哭丧个脸,神色仓皇。你父亲还诘问道:‘奇怪哟,黎统领怎么搞成这个样子呀?’这时有人高声呼叫‘请统领下令指挥作战。’黎的执事官王安澜出面阻拦,炮兵中有人要拔刀杀王,一时场面混乱。你父亲这时大喊:‘这里不便下令,可以到谘议局去商量。’这一提议得到众人同意。我们测绘学堂大多学生也跟着一大群人拥着黎元洪到了谘议局,也就是现在大家叫的‘红楼’。在一楼大厅里那场面真叫热闹,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如前清议员汤化龙,像黎元洪这样的清军旧官吏也不少。虽然革命者众多,但大都是毫无政治经验和阅历的下级官兵和青年学生。我是随你父亲去看热闹的,真没想到这会是一次公推首义都督的历史大事件。当时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还真是不分等级民主得很哩!有人提汤化龙,有人提吴兆麟,但他们都坚持不干,一个说不会用兵,一个说资历太浅。最后蔡济民推黎元洪为都督,得到在场大多数人拥护,有人还鼓掌表示欢迎,你父亲在场也没反对。此时许久没说话的父亲打断冼伯伯的话说:‘不是我赞成,而是当时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首义前会议定的黄兴、居正远在上海,刘公、蒋翊武不知下落,孙武受伤在汉口,刘复基又在起义前被杀,当时在革命党人中实在找不出一个能服众的人选。黎身为协统,在当时全省军队中职务最高的汉人就是他,他平常还算清廉,统兵也有一套。加上是蔡济民推举的,蔡是首义的实际领导人,大家碍于面子,所以没有人提出异议。’”

  贺觉非,冯天瑜撰《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6]称“武昌首义,革命党人仓猝起事,获得了占领省城的空前胜利。此刻,摆在党人面前的严峻任务,是建立新政权。”“按照文学社、共进会1911年9月下旬召开的联合会议确定的计划,武装起义翌日,各方面的负责人应齐集谘议局会商大计。10月11日上午,经一夜激战的党人,陆续赶到谘议局。”“与会的起义军人有蔡济民、张振武、李作栋、高尚志、陈宏浩、吴醒汉、徐达明、邢伯谦、苏成章、黄元吉、朱树烈、高震霄、王文锦、陈磊等。蔡济民对大家说:‘起义已初步成功,目前最要紧的是重新组织政府,不能这样群龙无首;光武昌起义是不行的,必须马上通电全国,呼吁响应;安民告示更非马上发出不可。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德高望重、为全国所知的人,才能号召天下,免得别人说我们是‘兵变闹事’’。有人插言:‘我们不是已经推定了总理和总指挥吗?’蔡说:‘原来推定的诸人,目下都不在武昌,缓不济急。’于是与会者提议通知谘议局正副议长和驻会议员前来开会商讨。”“10月11日下午1时许,在谘议局举行联席会议参加者有首义革命党人、湖北谘议局议员及绅商代表。其时武昌的局势是:革命党人领导的军队已控制武昌全城,但主要干部都不在起义现场:‘刘公隔绝在汉[汉口尚未收复],孙武炸伤,总司令蒋翊武出亡,副都督刘英远在京山,詹大悲、胡瑛在狱,居正、黄兴、谭人凤、宋教仁俱在港、沪,杨时杰在京,各军领袖,佥以资望浅,谦让未遑,仓猝不得人选。’在这种情况下,汤化龙等人出席革命党人主持的都督人选会议。”“关于都督人选,军队同志提议推举黎元洪”。“会议决定,谘议局由刘赓藻为代表,党人由蔡济民为代表,往迎黎元洪(蔡、刘与黎元洪均系黄陂人)。他们先往黄土坡黎元洪部属刘文吉参谋家中,得知黎已被新军士兵从谢国超家中寻出,拥至楚望台,蔡、刘等人又赴楚望台,迎黎元洪到谘议局与会。”“黎元洪到谘议局后,会议继续举行。与会者新增吴兆麟、邓玉麟、向讦谟、李翊东、方兴和等军队同志。蔡济民同吴兆麟交换意见后,正式提出推举黎统领任都督,汤议长负责民事。蔡济民说:‘两公为湖北人望,革命一定容易成功。’大家鼓掌赞成。但黎元洪仍推辞,说:‘此事体太大,务要慎重,我不能胜都督之任,请你们另举贤能。’众听罢哗然,黎元洪暂退会场。会议继续论辩,激烈者如张振武说:‘黎如此不识抬举,干脆另外找人。’邓玉麟力主耐心等待。”“武昌起义猝然爆发,革命领导者或病(如刘公)、或伤(如孙武)、或避(如蒋翊武)、或牺牲(如刘复基),革命军总司令部原有二十一名干部,起义时在武昌参加战斗的仅蔡济民、吴醒汉二人,而孙中山、黄兴等全国性革命领袖则远在国外或香港,起义者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种带有很大偶然性的特殊形势,当然是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重要原因。但是,黎元洪取得都督位置,又并非纯属偶然,早在起义之前的几个月中,湖北党人议论起义后的都督人选时,便多次考虑过黎元洪。”“在秘密运动期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对都督一席,各有打算。共进会认为,刘公为同盟会员,又系共进会的发起人之一,且以第三任共进会会长资格回鄂主盟,成为同盟会法定都督。虽然刘公表示放弃,但在9月底的联合大会上,再度被选任总理,负责民政,以示有别于军民两管的都督。刘公平时不大出面,与同志接触不多。从魄力、胆识、资望看,刘公任都督一职均不理想。”“文学社当然属意蒋翊武。但蒋本人以为,湖北起义,都督一席应属鄂人,如吴禄贞、蓝天蔚在此,自然众望所归;次如刘公、孙武、蔡济民亦未为不可,又恐力有不逮。这样,蒋翊武等党人在有关会议上,曾提名黎元洪为未来的都督人选。据万迪庥(鸿喈,1889—1965)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致曾省三的信中说,辛亥三月(公历1911年约4月间)在赴武昌洪山宝通寺的一次会议途中,蒋翊武说:‘今日之首脑会,为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到宝通寺后,蒋翊武、孙武、蔡济民、万迪庥等都登上洪山宝塔,在塔内,‘蒋翊武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因这段史实事关重大,特将《万迪庥与友人论辛亥起义节要书》摘其大意如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一节,未有能明白记述者,使后世作史者引为疑案,不得不有所陈说。辛亥春三月,洪山宝通寺各标营队代表会。蒋翊武嘱刘九穗约迪庥赴会,刘对迪曰:革命党人均士兵或正副目,下级官不多,中级无人。前蓝天蔚任三十二标统带时,曾推渠为都督,现蓝远隔奉天;吴禄贞最为适当,但一时不能南下。党人知识不是不如黎元洪,但不够号召天下,诚恐清廷加以叛兵或土匪罪名,各省不明真象,响应困难。且黎平日待兵较厚,又属鄂籍将领,只要推翻满清,似无不可。蔡国桢同志因着排长制服,留塔下守卫。蒋翊武提推黎元洪为都督,刘九穗一如前说,各点头赞成。迪庥回答仍感不安,越日向蒋、刘提出疑问:蒋同志既为文学社首领,文学社人数又多,何不推为都督?蒋答:‘在湖北举义,自以湖北人为领袖适宜。’迪庥又说:‘既然如此,蔡国桢亦可为之。’蒋始郑重告迪庥曰:‘革命团体,前有日知会、共进会,以及群治学社等,孙武、刘公、季雨霖均可推为都督,革命党人之不争权夺利,以免将来发生裂痕也’。有些人怀疑万迪庥回忆的真实性,然考之以其他当事人的回忆,其说基本可信。如孙武1938年在一份手稿中写道:‘辛亥五月初一在长清里九十一号的机关召集干部同志潘善伯、邓玉麟、丁立中、彭楚藩、李春萱、谢石钦、梅宝机、牟鸿勋、高固群、钟雨庭、马骥云、钱芸生、徐万年、孟法臣、徐北宾、方兴等’开会,‘湖南焦达峰、黎意达、杨晋康等亦遇会’。会上‘决定本年冬季起义,以保定秋操后’举行。并且,‘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此会决定也’。首义参加者胡祖舜也回忆说:‘余忆首义之前,蒋翊武曾一度提议元洪为未来都督之人选问题;众议虽无任何决定,然亦无人反对。元洪之被拥为都督,非偶然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