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申芗在庐山(3)

辛亥革命网 2011-07-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申芗在庐山的几年,探奇访幽,足迹遍至庐山南北。如大天池、小天池、佛手岩、五老峰、三叠泉、虎溪、玉渊、观音桥等,都是他常去的地

  黄申芗在庐山的几年,探奇访幽,足迹遍至庐山南北。如大天池、小天池、佛手岩、五老峰、三叠泉、虎溪、玉渊、观音桥等,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并写了不少有关庐山的诗。宗教建筑,尤其是佛教寺院,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晋至清的一千多年间,庐山高僧云集,名刹迭兴,招提栉比,宝塔连云。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最著名的有大林、东林、西林等“三大名寺”,和归宗、秀峰、万杉、栖贤、海会等“五大丛林”,这些地方都留下他的游踪,而且游则赋诗,先后写过题为《东林寺题壁》、《春日偕大智法师、圣学士重游二林,戏为杂咏六首》、《归宗寺》、《秀峰寺》、《万杉寺》、《栖贤寺》、《重游海会》等诗篇。这些诗,往往表达了某些宗教情结和沧桑之感。如《归宗寺》:“天留梵境别红尘,峰壑幽奇若有神。光照无明开石镜,法常不动转金轮。藏经阁外松犹古,洗墨池边草自春。往代清流旷陈迹,临风太息久怀人。”归宗寺位于庐山之南金轮峰下,始建于东晋咸康六年(公元341年)。据古书载:“晋王羲之守浔阳,尝览胜于庐山之阳。解郡后,卜居金轮峰下家焉。时有西域僧佛驮耶舍,持佛舍利来庐山,王羲之雅重其德,因舍宅为寺以居之。”因寺背倚金轮峰,寓佛家“金轮开山,继祖归宗”的教义,故名归宗寺。归宗寺位于“五大丛林”之首。洗墨池,相传为王羲之洗笔的水池,池水墨黑,故名墨池。又如《秀峰寺》:“镇岳台空古木疏,秀峰胜迹止残余。先公笔力留看偈,中主文情寄读书。千里鄱阳曾旧泛,百年庐朔有新居。溪山所历如邻友,忍看闲花点废墟。”秀峰寺位于庐山鹤鸣峰下,原名开先寺,为南唐中主李璟始建。相传李璟年少时曾在此筑台读书,即位后以书台旧址建寺,名为开先寺,取“开国先兆”之意。至康熙年间,因康熙赐御书“秀峰寺”匾额,遂改称秀峰寺。该寺历代都得到修缮和扩建,至清末被毁。秀峰寺一带的珍贵石刻和著名遗迹不少,石刻以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黄庭坚的《七佛偈》、王阳明的《记功碑》、米芾的《第一山》最为著名,遗迹有漱玉亭、读书台、双桂堂、浴仙池等。“先公”,指黄庭坚,北宋江西诗派的开山祖。黄申芗是他的三十六代裔孙,故称他为先公。黄申芗对这位前辈十分敬重,作诗或写文章,无不恪守他的“无一字无来处”之说。

  庐山有很多历史遗迹,他凭吊古迹,必托物兴怀,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讽今。“大明洪武昔观兵,俯视鄱湖此据争。高石碧馀天子嶂,好花红上女儿城。云屯故垒三军肃,风过长林万马惊。想见旌旗动山岳,真王犹在汉家营。”(《登女儿城》)这首诗就是直抒胸臆,悲凉慷慨。女儿城,地处庐山小天池东南,背依牯牛岭,面对大月山。相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在此筑楼,供内眷居住,故有女儿城之名。谷间野花甚多,形状如莲花,因而亦名莲谷。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触发了怀古的幽情,于是联想到当年在鄱阳湖大战前夕,朱元璋扎营女儿城,练兵大校场的情景,咏赞了这位农民出身而最终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杰出人物。黄申芗曾两度去过白鹿洞,先后写了《白鹿洞题壁》、《暮春游白鹿洞》。《暮春游白鹿洞》就是借古喻今之作:“晦翁开鹿洞,讲述绝编韦。此地宜风浴,当春想咏归。官场谈道学,儒服误军机。宋室亡戎狄,何事桧与飞?”白鹿洞在江西星子县北,庐山五老峰下。唐贞观元年,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于此,曾蓄白鹿自娱,遂以白鹿名洞。五代时李善道等人在此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宋初改名为白鹿洞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后遭兵火。1179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号晦庵)出任南康(今星子县)知守,筹款重建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聘请名师,广集生徒,经过他的惨淡经营和精心整治,白鹿洞书院名声鹊起,成为“海内书院第一”。《暮春游白鹿洞》一诗,主要是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代表封建势力的复古主义者和代表官僚资产阶级的学者文人,提出“尊孔”、“读经救国”、“整理国故”等言论,有感而发。黄申芗对宋儒和道学是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宋朝的灭亡,根本原因就在于宋朝一直提倡尊孔复古,宣扬儒家“道统”,以致政治腐败,积弱无能。正如鲁迅先生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所说:“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尊孔子,千篇一律。虽然有几个革新的人们,如王安石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赞同,失败了。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和社会没有关系的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

  人们往往赞美黄山的松树,却很少有人写庐山的松树。其实,庐山的松树也有自己的特点。黄申芗就写过《庐山松三首》:

  庐山少见土,石上生松树。入石插根稳,不畏恶风雨。(石上松)

  拙哉五老峰,峰头长老松。千年长一尺,不计十年功。(峰顶松)

  郁郁嵁岩下,云深卧不起。惜此好鳞甲,不作蛟龙死。(岩下松)

  以后,又作《续庐山松二首》:

  积重力能返,凝寒气愈新。松为雪骨干,雪助松精神。(雪中松)

  松青涧亦好,涧深松自高。地无亏雨泽,天亦壮风涛。(涧底松)

  借描写庐山因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松树,讴歌它们不择地势,不畏风雨,不惧严寒的顽强生命力和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

黄申芗诗稿手迹

  由于生活在庐山,终日看到的是山,成天和山打交道,于是从山身上,他悟出了一些人生的真谛,写出了一些颇富哲理的诗。如《隔云》:“日日居庐山,欲识真面难。具瞻何岩岩,气象未可干。名山如名人,若略见其端。便尔相知尽,正亦无可观。不如不出户,好山隔云看。”又如《九日登庐山高峰》:“远山淡若烟,远水净连天。明如十里内,秋木察毫颠。平生纵高目,天地何茫然?匪依心解力,目牛徒能全。九日秋气清,景物亦澄鲜。湖光烂金碧,沙水相萦旋……”六朝以来,诗题为九日者,一般都指重阳节日。匡庐方圆五百里,大小山峰重重叠叠。由于庐山山体破碎,有山无脉,群峰之间各自争奇斗胜,很难窥其全貌,所以苏轼也有过“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这首诗就谈到如何看庐山:不能全凭目视,而要像庖丁解牛一样,用精神去接触它,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内心的领悟能力去读懂它。这也算是对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的另一种解读吧!

  1930年底,黄申芗离开庐山,前往上海。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国难当头,他彻底摒弃了以往一度自甘闲散、消极退避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的感召下,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相关文章:

  关于《乔梓集》和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