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遗训是我们后人的人生准则;家父毕生践行(2)
辛亥革命网 2013-10-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家父去世后,全家生活重担落在家母身上。家母李荣芝,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缠脚,痛苦难忍,要求放裹脚,但外公不准。她绝食四天抗争,到第五天晚已气息微弱,生命垂危,外公无可奈何,只得依她放了裹脚。在我少年时期,家母常说此事,赞辛亥革命禁缠脚是解放妇女的德政,幸亏放了裹脚,否则,她难以在抗日战争时期跋涉千里携全家老小逃难,更无法在以后的艰难岁月里走乡串街当货郎,在码头当挑夫,担起全家生活重担。她说过很多往事,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12日,南京沦陷,日本军队进行大屠杀。次年3月,日军逼近巢县,4月,巢县民众开始逃难。其时,家父在宜昌、重庆等地忙于军运战事,写信叫全家来宜昌避难。于是家母携全家老小(祖母、大姐和二姐)起程,跟着逃难人群西行,每天行程约50里,祖母小脚,二姐尚在襁褓之中,她前抱后背手挽,甚艰难。多亏她吃苦耐劳,有一双好脚,加之沿途有难民营和粥站服务,走了20多天才到达宜昌,搭乘家父安排的船只到了重庆,在白沙坨租房住下。抗战时期,家父薪水有限,为了维持生计,她开杂货店,经营油盐酱醋茶,因是山区,进货靠身背,也多亏她有一双好脚。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返回故乡巢县,这一年我出生。后来,每当家母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总是唏嘘感叹不已,说幸亏她年少时放了缠脚。回巢后,家父生意倒闭,她走乡串街当货郎,去得最多的是南山,因家父在南山小学教书,我也在那里就读。在她货担里,有针线纽扣等家常用品,还有纸笔和画书,我们小学生喜欢看连环画,一、两分钱可看一本,没钱给一把米也可,针线等商品也是如此,给钱给米都可,还可赊账,还可约定代购药品。我爱看《三国》、《水浒》、《东周列国志》、《大明英烈传》、《孙中山》和《秋瑾》等画书,当看到秋瑾落难就义情节时,忍不住落泪。因家母说祖母见过秋瑾,人好,美丽端庄,是女英雄,来过我们家,曾下厨帮祖母作饭烧菜。那一段时期,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光,我盼她天天来,有糖果吃、有画书看。每当她离去时,我依恋不舍,求明天再来,她总是疼爱地亲我一下说:“过几天再来,四周乡村都去才有生意,那能天天来这里。好孩子要听话,好好在这里读书,等你长大有出息挣钱了,我就不这样累了,天天守着你。”1960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最苦的一年,到处饥荒,货郎担生意无法做,摆书摊也难以糊口,她只得在码头当挑夫,干着与男人们一样的重活,上下船,装卸货,有一次从跳板上跌落深水中,得工友搭救抬回家,下体负伤,我听说后从学校飞跑回家,见脱下的湿衣裤有血,跪在床边抱住她大哭说:“我不读书了,我干活养家吧。”家母说:“你还小,才15岁,应当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我给出嫁外地的大姐、二姐去信求助,她们克服自家困难寄来钱,才渡过这一难关。家母病伤好后,仍旧当挑夫挣钱养家。曾有人劝她改嫁,她严词拒绝,艰难而又坚强地支撑着。其时,她见我学习成绩很好,甚感欣慰,不断鼓励我。那时候我一心想尽早工作挣钱养家,遂报考中专,于1963年毕业赴外地工作。临行前,她擦去我脸上泪水勉励我说:“别恋家,好男儿志在四方。切记祖父的忠义遗训,努力工作,报效国家。你祖父、你父亲都是有学问的人,可惜生不逢时。你年轻,一定要多学些本事。我身体尚好,勿挂念。若能看到你好好做人做事,再活十年、八年就心满意足了。”岂料,最后几句话竟成谶语。四年以后,我取得大学文凭,十年后,她病逝。我有时想,这大千世界,云云众生,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和人生造化,仿佛有个前定的自然法则在主宰。假如家母当年不抗争放裹脚,就难以携全家老小远行逃难,更无法走乡串街当货郎,在码头当挑夫,将何以为生?命运使然矣。我曾查考过有关中国妇女缠脚的历史,妇女缠脚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南唐。南唐后主李煜荒唐无稽,喜欢小脚女人,在群妃中挑选了一个把脚缠得很小的妃子当皇后,引起宫女们效仿,传至民间,造成一种时尚,以小脚女人为美。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也都推崇小脚女人,女子缠脚成为习俗。明明是恶习,历代明君贤相、文武官员竟无一人反对。直至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风恶习的政令,包括禁缠脚、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推动了社会风俗变革,尤其是禁缠脚解放了广大妇女,废除了千余年束缚妇女的恶习,民众公认为德政,应当颂扬。
我远赴外地参加水文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经历了50年的风雨沧桑,品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1963年至1965年在安徽明光水文站工作期间,得到焦文新、张如凤、吕道成等师傅的帮助,后又结识了顾慰祖教授并得到指导帮助,打下了专业基础,使我终生受益。于1966年响应支援大西北号召,经组织选调来到陕西,先后在洋县、勉县、留坝等地基层水文站工作,又得到岳钟灵、曹继祖、刘兴才、孙金华等同志的帮助。在这期间,我以5000元、9000元的有限资金,精打细算,相继建成一百多平方米的洋县站办公房和江口站办公楼;在废品站找材料,研制成功元墩站、江口站滑轮组式升降测验缆道;以一周一站进度测绘完成全区水文站地形图,工作上一帆风顺。但在“文革”后期,仿佛命运注定我在劫难逃,在擦拭毛主席象(铝制版)时擦出了类似擦镜子的那样印痕,加之日记中写有“我觉得,应实行公民权利平等,只要他有志于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不论什么出身和成份,其政治待遇应当一视同仁”等语,被别有用心的人偷觅后捡举,遭批斗、打骂,被污为“反动”,有口难辩,甚为苦恼、委曲,觉得“赤子难酬报国心”,产生了离职回乡念头,但想起祖辈遗训和家父告诫,便忍弱负重坚持下来,不久后得到平反并恢复名誉。1984年,我担任汉中地区水文站长,推行站队结合和水文服务等改革措施得到好评,水利部水文司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现场经验交流座谈会,加以推广。1988年,陕西《泾渭》杂志刊登作家凌先有写的以我为原型的报告文学《悠悠汉水情》,令我诚惶诚恳,更奋发努力。1990年,我担任陕西省水文局副局长,主管水文业务,对水文改革发展及水文服务进行探索,在中、省级刊物相继发表《论水文测验价值工程》、《陕西水文站队结合改革初探》、《陕西缺水分析与对策》。《关中水资源可持续化所探讨》、《强化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等论文,与张恒伯合著《水文勘测工基础知识》、《防汛水情知识讲座》,与刘志玉合编《陕西省灾害性洪水实例选编》,一部分著作入选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和中国当代社科研究文库。在这期间,应水利部水文司邀请,参加全国水文行业编制定员、水文管理专题调研,是部颁标准《水文水资源勘测事业单位编制定员标准》、部颁规定《水文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主要起草人和执笔人之一。这一时期,正是水文改革发展的启动和攻坚阶段,在工作上有幸得到刘枢机、凌先有、胡宗培、任三成、王玉辉、戚炳金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终生难忘。于2005年退休后,致力于水资源水环境可持续化的研究,结合旅游曾自费考察黄河,相继发表了《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功过剖析与思考》、《黄河的担当与难题及思考》、《黄河演变的深思》、《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刍议》、《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探讨》、《九曲黄河万里沙根治黄河必治沙》、《渭河二华夹夫槽凹地退田还湖的构想》、《“大水文”理念呼唤水文混业运营》等论文,意在践行祖辈遗训,为振兴中华奉献些许余热。近几年来,承蒙有关领导关心支持,有关档案馆和方志办、党史办和有关专家学者,以及众多族人的支持帮助,收集到一些珍贵史料,撰写了数十篇有关祖父、叔祖父当年辛亥革命事迹和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诗词,也是意在践行祖辈遗训。本人现为陕西辛亥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双烈后人,人才辈出,果实累累。子辈中有天宠、天麒、天麟等,孙辈中有振东、振华、淑茹、淑瑶、淑琼、月珍、淑英、前勋、前德、群林、玉生、平海、有来等,曾孙辈中有欣霖、晓辉、筱静、文萃、文彦、文霞、文军、刘枫、新友、新建、王玲、梅新、梅春、梅香、韫缇、冬梅、玉兰、裕卓、露明、小龙、小平等。这些后人中,有的热爱教育事业,执教一生,培养人才;有的挚爱医护工作,战争年代救死扶伤,和平年代治病救人;有的屯垦戍边,保卫国疆,参加边境自卫反击战,立有战功;有的在工商、科技、文化和服务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的在改革发展大潮中,为地方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堂兄振华在巢湖建委工作多年,为家乡建设跑项目材料,口碑甚佳;有的不懈努力,勇攀高峰,成为业界翘楚和领军人物,例如,外甥晓辉制作了人们喜看的《国家机密》等电视连续剧;外甥女欣霖创新开发了有益保健强身的“健康银行”新理念,任“生命科学城”大型项目总策划、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千县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盈通投资集团总裁。放眼望后辈,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心中无限欣喜。
适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笔者以刘之良长孙身份,遵照族人意见,撰写此文,意在弘扬辛亥精神,缅怀革命先贤,告慰烈士英灵。
祖父、叔祖父啊,祈愿您们英灵有知,您们后继有人,我们后人一定世世代代恪遵遗训,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祈求英魂安息。
注:刘平贵,安徽巢湖人,辛亥后裔,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陕西辛亥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