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从“癞蛤蟆”看中国现代化

辛亥革命网 2013-08-20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丹·凯德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汉字每删除一个笔画,读者就失去与书写的过去相联系的一条纽带。石定栩和张隆溪对汉字简化都不感到惋惜。因为这让普罗大众更容易学会汉

  最近电视直播的一期汉字听写大会上,一些中国尖子生被要求写一个词。这个词难倒70%的青少年选手、高达90%的成年观众。这个词就是“癞蛤蟆”。等会儿,既然美国的拼字比赛冠军能写出像“guetapens”这种半希腊语的怪词,中国的听写冠军怎会想不起一种常见动物的传统书写形式?我把这个问题讲给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主任石定栩听,他哈哈大笑。

  “这样说吧,”他表示。“这个词不常用,当然另外一个问题是难写。”众所周知,使用音标字母的人可以拼出一个单词,而写汉字必须记住一系列笔画。这意味着即便是读写能力很高的学生有时也会忘记如何把笔画组合正确。成语“提笔忘字”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另一方面,香港城市大学研究比较文学的张隆溪教授认为,汉语之难往往被外国人夸大,被外国人当做另类,因为这种书写语言有两种形式。说掌握汉字不可能,往往都跟汉字的传统形式有关。

  而现代形式就是当今中国大陆常用的简体字。简化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学者提出的。他们当时发起一场运动,要把汉字化繁为简,去除多余笔画。这些先驱属于广为人知的“五四运动”民族主义浪潮的一部分,他们对传统汉字持激进观点,认为传统汉字是仅限于社会精英的僵化的沟通形式。这些改革者决心将读写能力扩展到社会的每个阶层。从结果来看,我们很难反对汉字改革运动。随着中国学校在官方课程中采纳简化字,识字率从1950年的20%猛增到今天的逾90%。

  但这项成就也意味着代价。汉字每删除一个笔画,读者就失去与书写的过去相联系的一条纽带。石定栩和张隆溪对汉字简化都不感到惋惜。因为这让普罗大众更容易学会汉语。但与任何大飞跃一样,这也造成与过去的脱节。从这个缺口,一个像“癞蛤蟆”这样的词有时会突然冒出来,婉转地提醒中国,在一门心思冲向现代化过程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作者丹·凯德梅,乔恒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0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