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罗廷与北伐战争

辛亥革命网 2015-10-26 10:24 来源:广西海洋大学学生会网站 作者:广西海洋大学学生会网站 查看:

作为苏联在中国的首席顾问, 鲍罗廷对北伐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 这种影响积极地推动了中国革命; 但另一方面, 也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中国革命的消极作用。

  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1884年7月9日生于沙俄前威贴布斯克省,年轻时就参加了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活动,后到英国、美洲等地进行共产国际活动。1923年8月他到了中国的东北,经苏联主管东方事务的外交家加拉罕的介绍, 同年10月到达广州, 担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在中国期间,他一直致力于北伐前前后后的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他回到了莫斯科。作为苏联在中国的首席顾问, 鲍罗廷对北伐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 这种影响积极地推动了中国革命; 但另一方面, 也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中国革命的消极作用。总的来说, 是有功亦有过。

  北伐前夕,帮助国共两党为北伐进行组织与军事上的准备

  1、改组国民党

  1923年,鲍罗廷来到中国的时候,国共两党已有了合作的意向,孙中山先生也正在考虑改组国民党的工作。鲍罗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认为共产党力量太弱, 国民革命的任务应寄托在国民党身上, 他说: “中国现已有一种势力, 为将来引导其国民运动以至于完全成功者,此势力为何,即中国国民党。”不久, 他即被孙中山聘为政治顾问。为使国民党能胜任革命的重任, 鲍罗廷与孙中山一起加快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当时国民党员中大多数人的入党动机是“总是想做大官, 如果得志的, 做大官便心满意足, 这些党员的心理, 以为达到了做官的目的, 革命事业便算了解一样。”因而党内组织纪律涣散, 党务消沉, 精神不振,“党跟党员毫无联系, 党员看不到党的任何文献资料, 不举行会议; 对于孙中山各条战线奋斗目标, 尤其是关于讨伐陈炯明的目的, 无人阐释。”“如果说国民党曾经是一支有组织的力量的话, 那么如今它已名存实亡了。”面对这些情况, 鲍罗廷凭借自己在欧美从事革命活动的丰富经验, 克服了他首次来到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度所带来的人地两生、语言不通的困难。他认为改组工作要充分发挥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作用, 正如他给莫斯科的报告中写的:“要改组国民党, 没有孙中山先生我认为也不行。”只有利用孙先生的革命威信才能维系这个组织, 同时, 国共合作能否成功也要看孙中山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帮助孙中山, 鲍罗廷认为要“坚定他思想上最左倾的东西。因而我不放过一切机会来强调他以往所采取的自相矛盾而又行之无效的斗争方式的失败, 同时向他描绘今后改而采取新的方式和新的方针将会带来的希望。”鲍孙二人关系日益密切, 孙中山也日益信任鲍罗廷, 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极力反对改组, 但鲍罗廷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及对自己的信任打击了右派, 使党内真正的革命分子集中在孙中山的周围。国民党员中普遍存在轻视人民群众的思想, 为使国民党员放下“资产阶级政党”的架子, 接受团结人民群众的思想,鲍罗廷做了大量工作, 多次深入国民党的集会进行演讲, 他还善于用深入浅出的方法阐释深奥的革命道理。一次, 在对农讲所一期学生讲话时, 他首先发问: 孙中山过去领导的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大家讨论的结果是失败了。随后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为火车头, 且是健全的火车头, 那么这个火车头为什么会失败呢? 这主要是火车的两条轨道没有辅好。这两条轨道一条是华侨、留学生、广大知识分子, 这一条还可以。另一条则是旧式的军阀部队、未经改造的民军、土匪, 这条铁轨不健全, 实际已是一些腐朽的木头, 制约着火车头的前进。现在, 应尽快铺好这条轨道, 组织工农群众, 用工农群众这条全新的钢轨去换掉那条旧轨。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革命的火车头才能平稳前进, 取得胜利, 因此, 必须放弃轻视人民的思想, 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命。

  1923年10月, 孙中山召开50多名著名国民党员的集会, 鲍罗廷在会上作了报告。报告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例,指出中国要完成民族解放斗争, 国民党要实行改组, 也要团结民众, 并要首先制定一个人民明白易懂的纲领。根据列宁、斯大林的指示, 鲍罗廷用英语整理了一个新的国民党党章和党纲草案, 后经孙中山审定, 由廖仲恺译成中文, 交临时中央执委会讨论。因这个党章要把国民党改组成包括工人、农民及各个革命阶级参加的革命联盟, 并以反帝反封建为党的任务, 它马上受到国民党右派邓泽如、张继、谢持、邹鲁、林直勉、冯自由等人的公开反对, 攻击目标直接指向中国共产党和鲍罗廷。但孙中山采取对反对者开除出党的强硬态度, 给右派以最为严厉的打击, 表示了他对鲍罗廷的支持和对改组的信心, 树立了鲍罗廷在工作中的威信。

  1924年1月,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 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接受了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通过了鲍罗廷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及《中国国民党章程》等重要决议案。鲍罗廷还建议在国民党内采取委员制, 得到孙中山的采用。《党章》第一次规定了国民党从中央到基层的完整的组织系统, 建立了中央党部、省党部、区党部、区分部等各级组织, 还建立了基层组织党小组。中央党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青年部、妇女部、宣传部、实业部、海外部、商人部、组织部, 统一了领导体制, 克服了依赖军阀联合、依赖外国给予援助的旧作风和旧作法。

  国民党改组后, 许多工人、农民和追求革命的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国民党, 到1926年初, 党员已有50万, 从而扩大了国民党的群众基础, 意味着革命的政治路线与北洋军阀反动的政治路线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革命联合线的成立给中国革命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国民党已不是单一的阶级政党, 变成了革命的政治集团。国民党一大改组成功意味着以鲍罗廷、孙中山为中心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在党内占有优势。在鲍罗廷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 国民党向苏联学习, 努力建设现代化的革命组织, 并加快了工农运动的结合和组织化进程。

  2. 压制工农运动, 停止实行土地革命

  在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之初, 鲍罗廷曾认为“过去革命失败的原因, 就是没有把基础建立在农工商学兵身上”, 因而在极大范围内发动了民众运动。湖北各界成立了“省民大会”等许多民众团体, 开展工农运动, 支持北伐。但值得注意的是, 鲍罗廷并不重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共已成立数年并已领导了几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之后, 他仍认为中国的工人阶级还很幼稚, 非常落后, 不具备成为领导阶级的力量和条件, 因而没有建立工人武装, 过分倚重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