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后裔 > 先辈往事 >

人物小传:何子渊

  何子渊,字临淑,号东汉,是辛亥革命元老、现代教育先驱,同盟会嘉应州的主盟人。他也是我奶奶的太祖父。

  1865年1月23日午夜子时,在广东、梅州、兴宁、石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个地名叫星窝子的名门望族“顺裕庐”,迎来了清脆、响亮的一声婴啼,先生子渊在客家围龙屋里与这个世界打了个照面。子渊先生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非常招人喜欢,长得白白胖胖的,一副慈眉善目,顾盼生辉的可人模样。

何子渊

  据我奶奶讲,先生5、6岁时,便在自己家的私塾“培兰书室”接受启蒙,“过目成诵,试辄冠军”,老师们都很喜欢他。有时,子渊也会跟随一群“野”孩子跑到山上去放牛,吃喝拉撒睡全在野外。闲遐之余,踢键子、跳绳、跳石子、打拳、舞剑、练棍等等,有样学样,而且样样精通,童年时光倒也过得其乐融融。

  客家地区自古民风彪悍,素有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子渊也概莫能外,他尤其善长短棍技法,有时耍起棍来,昏天黑地,简直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据说,先生当年只要一棍在手,三五十人几乎都无法近其身。

  清末的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打斗事件此起彼伏。小小年纪的子渊耳濡目染,经常津津有味地听上了年纪的长辈们讲客家人翼王石达开的反清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但脸部表情却变得越来越严肃,讲起话来常常有板有眼,显现出与实际年龄明显不相符的稳健和持重,一副少年老成的“小老头”模样。据说,附近十里八乡的孩子都会围着他转,打心眼里佩服他、敬畏他,也可以说是有点怕他,而子渊也常常会替小伙伴们“岀头”,喜欢打抱不平,颇有点铁肩担道义的味道。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定八十”,这也为子渊后来参加辛亥革命,最后成长为坚强的民主革命战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子渊先生的父亲名叫晖吉,爷爷名叫灵卿,都是兴宁教育界的名人,他家同时开办有两所中等规模的私塾学堂。他们居住的祖屋顺裕庐,当时有“三秀一廪”之美誉,在梅潮当地颇有名气。1906年,清朝刚刚颁布废科举《诏书》不久,晖吉公便被推举为兴宁县首任劝学所总董,专事推广新学。

  正因为子渊先生岀生在这样一个仕宦之家,优渥的生活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给他的成长提供了其他小朋友几乎无法企及的肥沃土壤。

  1884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年仅20岁的何子渊,便乘着和熙的春风,在广州搭上开往美洲的货轮,远渡重洋,前往大洋彼岸游历和考察。刚踏上美洲大地的他,被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开明、清朗的学术、教育之风,以及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所吸引,而且被深深震撼。这也让他充分认识到“非改革无以图存”、“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就要挨打”的朴素道理。

  经过近一年的奔波、辛劳,子渊先生终于在同年赶回国内。回来后,在家族长辈的大力支持下,先生一刻也没有耽搁,第二年便创办了第一间西式六年制学校“倚南洞小学”。同时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操、生理卫生、劳动等课程,并亲自给学生授课。1888年,先生又在同仁私塾的基础上,创办了第二所西式小学“同仁学校”。

  1895年春末,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兴宁,子渊先生闻讯后,悲愤莫名,怒目圆睁,拍案而起!他大声疾呼,当众力数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并立即要求自己的学生,务必遵循“理学兴大业,泰运转中华!”的宗旨,学好本领,报效国家,振兴中华!并随即与当时的反清会党取得联系,秘密加入了“洪门”,不久便被同门中人尊为“渊公”,成为嘉应州的洪门大佬。

  1907年,经过多年的准备,在孙中山先生的授意下,子渊公跟潮汕人许雪秋、陈涌波、余既成,以及谢逸桥、萧惠长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发动了潮州黄冈起义,当时参加响应者多达5000余众,力战六日而败,震动全国。

  1911年初,子渊不甘心失败,亦不甘于弱国自弱,再次找到中山先生,表达强国强军之伟愿,并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与自已的学生何天炯、何天瀚、陈甫仁、萧惠长、何贯中、何尚炬等子侄、同志一起,筹集资金,购买枪枝弹药,招募敢死队员,秘密参与策划震惊中外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惠州起义。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初创,子渊先生被公推为兴宁县首任议长。

  渊公的孙子何卓云长辈曾经对后人说,“祖父在世时,我还很小,只记得爷爷平时腰板笔直,不苟言笑,是个既威严又慈祥的老人,经常会拿饼干给我吃,教我们念:‘火!火!火!东洋鬼子放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一二八,杀!杀!杀!军民合作打胜仗,十九路军顶呱呱!’的小学课文。”

  子渊先生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先行者、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更是一位深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至死不渝,满腔热血,身体力行,致力推广中华文化的历史名人。

  1930年代初,我奶奶的岀生地,也即是现在的“何子渊故居”光裕庐落成,渊公为新屋撰写了“光昭前哲,裕启后贤”和“光照前列,裕启后人!”两幅门联。前一副对联帖到大门口,没有人提出异议,后一副门联帖上去,却招来许多议论,非议的焦点主要是说“照”字的使用不符合传统对联押韵的规范,但子渊公一律笑而不答,沉默不语。直到1941年8月18日,先生逝世前,迷底才终于揭开:

  渊公将当时在家的子孙都叫到床前,交待说:“大门联不得修改,押韵事小,开火事大!凡我华夏炎黄子孙,必要时,均可开火!……”原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白热化阶段,“照”字下面的四点,正好象征熊熊燃烧的火焰,隐喻着四万万六千万中华儿女杀敌报国的雄心……

  弥留之际,子渊先生口里仍念念有词,抑扬顿挫地说:“分裂中华故土,或者中华故土未归,而与彼方勾连、签订界约者,汉奸、国贼之谓也。日本投降,神州光复。还我河山,还我河山……”,而后气息渐弱,安祥地闭上双眼,溘然长逝,享年77岁。

  几个月后,日本悍然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随即对日宣战。另外,还有中国等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遂全面爆发。四年后,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日本最后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终于扬眉吐气,劫后重生!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立人曾经讲,子渊先生是一位“集革命家、实业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奇才。尽管在他去世之后,这个家族曾受到急风冷雨的吹打,然而历史终究是人民写的,在霾消雨霁、彩彻云衢的今天,何子渊及其家族诸贤的令名,将永远为我们所感念。”

  我也为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祖先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