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专家 > 学术动态 >

《显正街记忆》:听麻建雄先生讲“武汉最古老的一条街”的故事

  谈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说汉口、讲武昌,汉阳少被提及;如果问:武汉最古老的一条街是哪一条?可能有人会说汉口汉正街、武昌户部巷、昙华林,但其实,有1400年历史的汉阳显正街才是武汉三镇最古老的一条街道……

  2022年3月30日的无界读书会上,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原汉商集团总经理麻建雄先生带着他的“独家秘笈”——263张图片——给大家带来一场难得一见的“汉阳文化大餐”,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显正街记忆”……

  感谢周国献老师、刘建林老师照片!

  显正街介绍

  显正街东自汉阳城东门(与今晴川大道垂直交会),西至凤山门(遗址在今南城巷与西大街、显正街交会处),全长829米。自唐汉阳城建成后,长期为古汉阳城内的 一条通衢,其名由县正街(汉阳县之正街)演化而来。汉阳古城位于凤栖山(今凤凰山)南,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营建。城围长约3.6千 米,初有城门8座,后为4座,至清代仅有东门、南纪门和凤山门3座。汉阳古城自建成至古城垣拆除,虽经多次修葺和扩建,但其制式格局基本未变(武昌古城在明代修葺时,其街道格局改变了)。距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这样,显正街就成为武汉三镇最古老的街道了。显正街两旁曾有汉阳府衙、汉阳县衙、汉阳府学、汉阳县学、汉阳贡院等主要机构。历代为汉阳县、汉阳军、汉阳府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显正街是汉阳城之繁盛中轴,商贸兴旺,店铺密集,有唐代诗人罗隐“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美誉,宋代则有“平时十万户,鸳瓦百贾区”之描述,明清时期的棉花交易“浪涌银花,坡呈白雪”。历代显正街街市上“重层飞栋,五金山集”,曾被誉为 “楚中第一繁盛处”。1957年后,虽然汉阳城的闹市中心从显正街移至钟家村,但显正街的小商品市场、手工作坊和饮食服务以其独特的魅力保持长盛不衰的景象,是市民传统购物 和消费休闲的理想场所。

  《显正街记忆》书摘

严昌洪

  这是一本回忆显正街往事的书。显正街是古汉阳城(府城或县城)中一条主要街道,由朝宗门(东门)笔直通到凤山门(西门),贯穿整个汉阳老城。它的历史比武昌的长街(今解放路)和汉口的汉正街要古老得多。明清以来,它是汉阳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府署、县衙等就坐落在显正街的中段,街道两旁是栉比鳞次的手工作坊和商业店铺,贡院和多所书院、学堂以及宗教场所也在临街的地方。这里的文化底蕴厚实,掌故传说丰富,沧桑之变留下的印记尤其深刻。

  在旧城改造,乡愁将随老建筑的拆迁渐渐淡去的时候,汉阳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不失时机地组织编纂出版《显正街记忆》一书。该书由汉商集团原总经理、著名摄影家麻建雄先生主笔,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显正街的过往与现状。全书立足显正街,围绕汉阳古城,由显正街向西经过西大街延伸到归元寺,向东经过长江边、洗马长街延伸到晴川阁、南岸嘴,向南经过腰路堤、夹河延伸到鹦鹉洲,向北经过凤凰山延伸到龟山、汉江边。可以说,书中的显正街实际是老汉阳的一个缩影。

  往事并不如烟,许多陈年旧事常常会清晰地呈现在脑际挥之不去;岁月并不都如歌,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往往会让人刻骨铭心。所以,在作者的镜头中生活是那样的缤纷,在作者的笔触下往事是如此的斑斓。记录的历史文化使人产生考索的兴味,描写的人物让人产生神交的冲动。通过作者饱含感情的回忆和方言俚语的诉说,我们仿佛听见显正街的钟声在耳畔回响,看见显正街的灯光在眼前闪耀,显正街的气息扑面而来,显正街的味道在舌尖回味,显正街的众生就像生活中的长辈或同屋的小弟、隔壁的小妹,如此亲切,如此鲜活。书中记述的显正街居民是汉阳人的代表。

  这一切,勾起我这出生在汉阳西门口的老人无尽的回忆,宛如穿越时空,回到幼时无数次穿过的凤山门的城门洞、无数次走过的石板路;当年在凤凰巷汉阳树下与小伙伴们做作业玩游戏和在汉阳剧场看电影的场景,到五医院探视住院的母亲和到汉阳天主堂看望小学班主任邹修女的情形……均历历在目。留住像我一样的老汉阳的乡愁,也许就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吧。

  作者在书中利用了多年来积累的历史资料,记录了众多汉阳人的口头回忆,采用了多幅自己摄影的照片,并不单单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让古老汉阳的时代变迁在历史上留下一份券剂,为了给汉阳的乡亲父老保留些许乡愁,更为了给古城改造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在保护历史遗存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如,作者在回忆了西门口的往事后,建议“在汉阳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中,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中心片区,复原凤山门城楼遗址,恢复一段青石板路,扩建一个广场,把天主堂、圣·高隆庞医院旧址和汉阳树都请进来,把白求恩来过这里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用雕塑和碑廊等形式反映出来,给我们的后人留住西门口这个老汉阳的珍贵记忆”。在书中一些章节后面作者发表的很有见地的议论中都可窥见这样的建议。

  诚如书中所言:

  我们应该把显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汉阳古城发展肌理留下;把街上尚存的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留下;把千百年来,曾经在街上和汉阳古城奋斗过的先辈们那些筚路蓝缕、不屈不挠的动人故事告诉给我们后辈;把故事中蕴藏着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烁着的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承给我们后辈。

  让文明传承,让文化延续。让汉阳古城、显正街焕发青春。

  读了书稿后,我觉得汉阳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组织编纂出版该书的这些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辛丑年春节于武昌桂子山忍斋

  (严昌洪为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引子

麻建雄

  第一次到显正街

  4 岁时,随着母亲到汉阳区的显正街租房子,现在屈指算起来,也有大半个世纪年华了,春去秋来,岁月如梭,那留下的,是我人生的最初记忆。

  1957 年,父母从位于汉阳琴断口的武汉第二砖瓦厂(又称同惠砖瓦厂), 调到汉阳城区工作。我们一家先租下汉阳吴家巷一家张姓的私房暂住。第二年,母亲又调到汉阳显正街小学教书。

  年初的一天,她带着我从吴家巷的暂住屋出来,右拐青石桥街,又右拐到西大街,过西门口,就到了显正街。那一路,满眼入目的都是青石铺就的街面,青灰青灰、油光油光的,显露出很久很久的岁月痕迹。条石约有四尺长、一尺宽的样子。街中间,正对着人行的方向横铺着,两侧则竖铺着,时不时也有大小不等的半头青石夹杂其间,街面刚好容一辆板车和一辆人力车擦身而过。

  年幼的我,在青石上侧身跳跃着行走,双腿并一下,跨一步,再并一下,又跨一步。一会儿跳到母亲的前面,一会儿跳到她的后面或侧面。蹦跳之间,我突然发现有的青石上,竟还刻着一些字和花纹,只是岁月太久,模模糊糊的,看得不蛮清晰,便好奇地停下来还想细看看。不知什么原因,我儿时就特别喜欢这些浑厚古朴、风沐雨蚀的石件,总用这种欢喜雀跃、奋马扬鞭的姿势,在上面行走。母亲那时正怀着弟弟建伟,前后左右跑动的我,把她闹烦了,她就无可奈何地说一句:“你这个伢啊!走路都‘冇得’(没有)个样子。” 她把我牵到显正街市五医院正对门的一间大屋。吱……吱,门开了——

  “好大的屋!”我不禁一下子惊讶起来。母亲站在大堂屋里,与学校同事雷茯静老师说着话,是雷老师介绍母亲 租的大屋。

  我好奇地四处张望。只见楼上楼下有大人、小伢们走了出来,二楼天井周围的窗户也打开了,探出几个“脑壳”(脑袋),他们都新奇地打量着我们这将新搬来的同屋。

  我十分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母亲穿着一件枣红色的呢大衣,大衣扣子是镀金圆边框包黑色金丝绒的,戴着一条红色开司米围巾。冬季,除了对襟袄子、格子或花罩衣外,这件呢大衣是我儿时所见过的母亲冬季衣服中印象最深的。

  当时表姐韵琴和“家家”(外婆)也同住这里,表姐喊我“弟弟”,同屋的小伢们就跟着喊我“弟弟”了。

  后来父亲也来看了房,都觉得蛮好,就租下了大堂屋左边那间正房,和连在后堂屋的那间后房。后房后侧是上二楼的木楼梯。后堂屋一半是二楼底,一半是黑灰瓦间夹玻璃的亮瓦顶。正房、后房都是木门、木柱和木鼓皮板的墙壁,它与厢房和二楼的木格门、窗枣红色的油漆不同,是墨绿色的。这样一比较,大堂屋显得宽敞气派,后堂屋则感觉十分宁静清雅。

  我们一家人,从1958年开始就住在这里,门牌一直是显正街224号。我 的弟弟建伟、妹妹健美都出生在这间大屋。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到1972年参加工作前后,都在这里度过。1981 年我与何俊结婚,住到大屋隔壁单位分的四楼一间半房里,直到1983年儿子小凡快一周岁时,才搬离显正街,住到离显正街不远的平山正街到现在。

  非常有幸,我从童年到青年都在显正街这个传统中国气场的空间里,在这些勤劳朴实善良的邻居中,在这条古朴温暖有活力的老街上生活和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我每天都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去上学,在这条老街上,留下了我追逐阳光和梦想的足迹。

  久而久之,我对这条岁月悠久的老街,对街上随着岁月飘逝而过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感知和了解。因而,我想将它深深镌刻在我大脑中,关于显正街的记忆,随着笔痕记录下来,使今天的人们,在亲历这条老街新的繁华之时,也不会忘记它曾经不平凡的过往。

  《显正街记忆》一书,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汉阳古城遗址显正街的保护、建设、复兴进入实质性启动之时,汉阳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为服务汉阳古城亮点片区建设,组织实施的一个重要项目。

  显正街是武汉最古老的街道,建街已有1400年历史。《显正街记忆》主笔麻建雄先生是一位在显正街生活了60多年的老汉阳人,有30多年担任大型商业企业、上市公司主要领导经验的积累,20多年市、区人大代表、政协要员的履历,及武汉市政府优秀专家的专业眼光,特别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情怀。他用记忆的形式,随笔的手法,主要记录了1960—1970年代左右,自己在显正街的所见、所闻和现在的所思、所想,以及通过掌握的大量故事、图片、典籍,对显正街及周边的历史事物和人物进行了跨时空的寻踪、思考,并对显正街的保护、复兴进行了展望。因此,该书的观察角度又多一些理性和全面,思考也具一定深度和广度。

  该书分“五大部分”,包括老街流影、市井百图、大屋灯暖、母校春晖和遗迹寻踪,共四十个篇章,每个篇章后附有资料链接。主要围绕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文化娱乐、街坊邻居、同学师长、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建筑胜迹、古城风云、名人轶事、及百年名铺诸方面,讲述的是我们自己城市的故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该书中的故事人物、社会生活,从多方面丰富和补充了地方的史料,大量珍稀的历史照片是首次公布,加上作者拍摄的显正街纪实照片,都对汉阳古城和显正街的保护、建设、复兴具有应用、参考价值。

  在首次公布的历史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100 年前的汉阳古城全景,朝宗门到凤山门之间的显正街天际线;90 年前的汉阳树,五医院的前身圣·高隆庞修女院诊所;80 年前的显正街生活场景,显正街天主堂;60 年前的汉阳俯瞰图,正在建设的建桥新村、梅岩村。以及 1931 年武汉大水,显正街及汉阳城区受灾难民纪实;1938 年日寇飞机轰炸武汉,显正街及汉阳城区大火,废墟中居民抢险,圣·高隆庞诊所抢救医治伤员纪实。图片中还有清代以来,汉阳府、县官印、汉阳老城墙砖,及老地契、支票、发票、票证等珍贵纸本藏品;展示了显正街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生生不息的奋进画卷,自然纯粹的民风民情。

  武汉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严昌洪先生热情为本书作序,并审阅了全稿。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原汉阳区地方志办主任方东平先生为本书编撰了资料链接。

  希望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该书追寻显正街的历史记忆时,也能从中触摸到荆楚大地的千年历史文化脉络,感受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以及在这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深沉、炽热的家国情怀。

  汉阳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

   2021年3月17日

 

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