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提倡王道,反对霸道(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吴仪 查看:
五、结论
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致力于改变亚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呼吁以中、日合作为基础,并联合亚洲其他民族,建立平等自由、互助互利、共谋兴亚的亚洲区域主义。日本的亚洲门罗主义则是企图在东亚建立日本帝国的霸权政策。两者目的、主张与原则并不相同。
大亚洲主义是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换言之,民族主义、大亚洲主义,与世界大同的主张,构成一个体系建构。此一体系与当今世界同时存有国家、区域组织,与联合国等三层次的结构,能够相互融合、互动共存的,因此,大亚洲主义具有发展国际区域主义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的价值。[注24]中山先生终其一生,未能亲聆日本对于大亚洲主义的善意反应,亦未亲睹中国的统一富强,如中山先生于民国13年11月24日在日本神户对记者谈话:“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是受害!” [注25]
注释:
1. 熊纯生:辞海(大部)上册,最新增订本第1220页(台湾中华书局,民国75年(1986)10月印行七版)。
2. 台湾中华书局《辞海》。
3. 李台京:中山先生大亚洲主义研究:历史回顾与当代意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81年),第5页。
4. 崔书琴,三民主义新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53年修订版),第88页;张其昀:《党史概要》,又名《六十年中国革命史》,上、下册(台北:中国改造委员会文物供应社,民国40年)上册,第384~385页。
5. Joyce c.Lebra ed.and Introduced.Japan's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in WorId War II(KuaIa Lump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p.25—30.
6. 《中国现代史辞典》:史事部分,一、二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国79年),第一册,“大亚洲主义”条,林明德撰。
7. 胡汉民,“大亚细亚主义与国际技术合作”、“再论大亚主义”、“大亚细亚主义与抗日”等文刊于三民主义月刊。
8.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Vol.xi,ParisP566Nationalisme.op.ciz.Canar,e.t II. P ttt.
9. Ibid.pp.555—557.
10. Ibid.pp749—751.
11. J.B.Duroselle.Histoire Diplomatique de 1919 a nos Jours,Dalloz..Paris,1981. pp.64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