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英雄传》与陕西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陕西是响应辛亥武昌起义北方最早的省份,革命波及甘肃、河南,影响至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马萌

  除了杨虎城、李虎臣之外,我还在《英雄传》中精笔刻画了严飞龙、严继鹏、康老六、韩子芳等“关中刀客”形象。严飞龙,名孝全,字子清,清末出生于朝邑(今属陕西大荔县)西寺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性格豪爽,慷慨仗义,结识不少拳术家和江湖豪侠,痛恨清廷政治腐败、赋税繁重、地方豪绅的压榨剥削,便纠集江湖豪侠,震慑恶霸歹徒,抗拒差役掠夺,多次击败来犯清兵,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已成为关中东部刀客领袖。严纪鹏,1911年辛亥西安起义后,秦陇复汉军为防止清廷派兵入陕,派副统领钱鼎为陕东安抚招讨使前往潼关抵敌,11月初行至渭南,当地乡绅韩映坤唆使严纪鹏杀害了钱鼎。形势万般危急,张凤翙委任张钫(伯英)为秦陇复汉军东路招讨大督都,率兵东征。张钫招收了严纪鹏、杨茹林、曹印侯等部的团勇,兵力增强。11月11日,严纪鹏率敢死队百余人,头顶铁锅,肉袒,手握雪白的铡刀,冒着枪林弹雨,由西南城角攻上潼关,接着乘胜东征,攻占灵宝等地。《英雄传》中虚构了一个严纪鹏肉袒负荆向张伯英请罪的故事情节。康老六,名振邦,幼名寅娃,排行老六,乡人多称“康老六”。陕西蒲城县龙池乡石彪村康家堡人。辛亥反正之后,加入同盟会,投入秦陇复汉军胡笠僧第一标(团),参加反袁逐陆和讨伐张勋。靖国军时期,历任胡笠僧部步兵第三团团长、第五支队司令,长期驻守蒲城兴镇。民国十年(1921)后,历任胡笠僧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第二旅补充第二团团长和国民军第二旅旅长,先后参加堵击刘镇华、驱逐吴新田和北伐诸役。17年(1928)辞去军职,改营商业。他在长期驻守兴镇期间,,先后创建兴镇、荆姚两所高等小学,为当地人所称道。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政协蒲城县委会常务委员。他的许多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韩子芳是个奇人,早年,先后在渭南阳尹镇杨大升团、兴镇驻军任子扬旅、凤翔陕西靖国军郭坚军第一路党跛子(玉琨)第八支队等部当兵,曾任班长等职。为了出人头地,组织带领数十名兄弟,进入秦岭平阳镇附近,自称司令,不久拥众千余人。隆冬严寒,士兵仍然穿着单薄的衣服,于是纵兵拦路剥夺行人棉衣,从此“韩剥皮”的绰号遐尔闻名。

  五、《英雄传》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极力铺陈战争的景象。中国有史以来对战争的描述是人文化的,喜欢铺陈渲染战前战后的景象,反而对战争本身、对战场实战则一笔带过,名曰侧面描写,而且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比直观描写、正面描写更高超的艺术。马萌在《英雄传》中对众多战争的描写正是采用了侧面描写这一手法。

  此外,我在作品中树悬念,吸引人,首尾大呼应。四十万言的《英雄传》起于光绪二十六年关中大旱,马德清父子在衙道堡赈灾救济灾民,终于民国十八年关中特大年馑,半农赈灾富平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首位大呼应的写作手法。在浩如烟海的明清长篇小说中,这种笔法比比皆是,如《三国演义》受《史记》影响最深。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有过精彩的论述:“《三国》一书,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处。如首卷以十常侍起,而末卷有刘禅之中贵以结之,又有孙皓之宠中贵以双结之;而末卷有刘禅之信巫婆以结之,又有孙皓之信术士以双结之;此又一大照应也。”张竹坡曾道:“《金萍》,我又何以批之也哉?我喜其文之洋洋一百回,而千针万丝,又千曲万折,不漏一线。”这就是说《金萍梅》一百回中,每个单元相互独立,却又互为一个有机整体,其间情节虽有波折,却无偏离主旨的回目。

  综上所述,我的《关中英雄传》取材于陕西辛亥革命,记述了辛亥起义前后关中地区三十年历史,是以文学艺术的笔法再现这一时期历史真实的重要尝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