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 文化先行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地方发展研究 作者:章开沅 冯天瑜等 查看:
中部崛起 文化先行——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专家学者纵论“中部崛起”
武汉要有“起而行”的紧迫感
章开沅(研究院顾问、华中师大教授、博导)
中部崛起其实不是什么新概念,湖北的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在研究这个问题。这个战略可以说是中部地区的广大人民盼望已久的。现在已经成为中央的政策了,被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布局,真是大快人心。今年以来,我一直关注中部崛起问题,我发现中部地区的其他省市似乎都动起来了,我们武汉要有紧迫感。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紧迫感问题。我可能是自己干着急。今天开这个研讨会的目的是替政府急,这个急是有意义的。我不主张长期“坐而论”,我主张“起而行”。武汉过去有很多事情都是在全国开先河的,开了先河,但跟进却成了问题。让人急啊!我去年自始至终都参加了“文洽会”,今年又要办“文博会”。这是好事。口号已提了,声音也很大。问题是怎样行动?展什么?怎么展?展给谁看?是做样子?还是精心打造品牌?武汉要建造中国辛亥革命博物馆,这是好事,但建起这座房子究竟要展览些什么东西,这个最关键。这个纪念馆谁来设计?谁来征集文物?谁来具体管?是民间?还是政府?我知道民间是有人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的。建这个纪念馆是不是文化产业范畴的事情啊?辛亥革命展览馆能不能成为武汉的文化产业品牌这些问题不是没有研究过学者们有很好、很务实?,的研究成果问题是怎样把这些成果转换为现实的东,西。这些年,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武汉有很多问题都没有落到实处。这使得武汉一直诞生不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品牌。事实上很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问题武汉都,,率先提出过但是没有跟进所以就半途而废了。相,,反别的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设却不知不觉地走到武汉,的前面了。这说明我们的工作需要梳理,需要合理分工,需要整合优势资源,需要大胆地“起而行”。
武汉要崛起,文化崛起不容忽视
冯天瑜(研究院顾问、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在古代和近代中国,武汉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宋明时期形成了“九省通衢”的兴盛。武汉作为当时中国的中心地位是当之无愧的。19世纪的武汉,在文教、军事、外贸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当时政府自上而下的发动、集中投资、地理优势、西方列强重点投资以及张之洞坚韧不拔的行政能力等因素。20世纪上半叶,武汉的地位在全国也是很高的。从“文革”以后,武汉的地位就每况愈下了。今天的武汉地位虽有所回升,但回升的速度很缓慢、也很沉重。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试想想,现实情况与当时相比,究竟存在哪些差异?我认为,武汉并不缺文化,但武汉并不是一个文化优胜的城市。仅就武汉的历史文化来说,其中的精神资源和内在价值都是非常珍贵的。武汉人从来就是敢为天下先的,但现在却变得甘为众人后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心态?我看是怕“枪打出头鸟”。武汉人的创新意识滞后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武汉出现了文化洼地。武汉要崛起,文化崛起不容忽视。
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武汉的基因和中部崛起的根基
皮明庥(研究院顾问、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
有人说:武汉是没有根基的城市。其实不是武汉无根基,而是持此论者不了解武汉的文化和经济根基,而我们对城市的文化根基又研究、宣传得不够。其实,武汉是一座有3500年建城历史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特大城市中建设史居于首位。在3500多年前,连我国的古都西安还没有建城。北京建城也只有3100年左右。上海只有700多年,广州约2000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陂建有盘龙城并成为商代在长江中游的政治文化中心。春秋时,武汉全面入楚,成为楚文化覆盖区,因此有屈原的行吟、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汉代时,黄陂涌现传奇性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东汉和三国时,市中心建立了却月城、夏口城。元代武汉已成为包括今六个省的湖广行省行政中心。明末清初,汉口一跃而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1861年汉口开埠和张之洞治鄂又使武汉成为近代都会和中国早期工业基地。在民主革命中,武汉多次成为全国革命中心,三镇到处是红色胜迹。武汉的历史文化资源之多,在全国是很罕见的,毫不夸大地说,武汉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大市。武汉文化根基深厚绵长,而且非常有特色。中部要崛起,必须要有文化的崛起。文化崛起是经济崛起的表现,也是经济崛起的动力。只有文化的武汉才能适应经济崛起的武汉。在建设文化武汉中,如何对待这一份庞大、宝贵的文化资源,使这些资源在中部崛起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我认为:第一,要全面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弄清家底;第二,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汉剧楚剧。应加强申遗工作。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多列入保护之列;第三,武汉应确立一批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护基地;第四,武汉的红色资源应申报国家文化保护单位;第五,汉口大智路火车站是国内唯一幸存的老车站,也是张之洞治鄂遗迹,但至今未利用,也未建博物馆。据说江汉关大楼也将从办公用房退役,改作博物馆,建议改作老汉口陈列馆;第六,武汉许多名人故居应加以保护;第七,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力度,支持重点研究项目;第八,拨出专款大力征集地方历史文化收藏品,并建馆加以展示。
重视形象塑造武汉文化品位亟待提升
张正明(研究院顾问、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博导)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文明中枢。武汉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要讲的是武汉的文化品位亟待提升。就教育和学术来看,武汉的品位是高的,至少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应无愧色。但就风气和艺术来看,同某些省会城市比,武汉的品位就难免相形见绌。
风气方面,武汉容易给过客留下负面印象的一,是“公汽”文化,二是公园文化。武汉的公汽乘坐方便,只是缺乏文化品位:其一是音响广告,乘客不想听也,得听成了强加给全体乘客的噪音污染,连壮阳药品的广告也用上了;其二是残疾人唱歌行乞,一个人唱,一个人挨个向乘客伸手;三是赤膊乘车,虽罕见,但偶尔有遇。这三个问题破坏城市形象,降低城市品位,但其实是不难解决的,属于细节问题。武汉的公园有办得很好的,令人遗憾的是东湖公园(听涛区)的景观和氛围劣化了,真的是没“文化”,怎一个乱字了得。
艺术方面,武汉显得萧条。汉剧和楚剧进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可喜又可悲。博物馆很少,音乐会少,画展也很少。能长盛不衰的演艺大师,似乎只剩下何祚欢、张明智两位了。艺术方面文化品位的提升,尤其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投入。武汉在中部崛起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全国互动,真正起到龙头作用,文化品位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