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商业学校教育初探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商业学校教育是近代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它将商与学结合起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商业知识,并掌握新型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专门人才,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商业的现代化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等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学校教育正方兴未艾。但是,就管见所及,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商业学校教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近代教育史将其列入实业教育中,论述极其简略;近代商业史则多介绍商业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的做法,很少涉及商业学校教育;商会史所涉及的则仅是商会所办业余商业教育;商业院校学者也多局限于本校历史的研究,较少涉及全国范围的商业学校教育。台北学者袁福洪在其编著的《商业教育之理论与实施》[1]一书中,回顾了我国商业教育之起源和演进,然而对于近代商业学校教育只用了很少的篇幅来介绍。这种状况与商业学校教育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
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对我国近代史上的商业学校教育进行初步梳理,回顾其兴起与发展的历程,介绍其学制、课程、教材、师资、管理以及学生来源与出路,兼论新式商业学校出身的商人与传统经验型商人的差异,以期给近代商业学校教育一个客观的评价。
一
中国古代并无商业学校教育。在传统教育中,社学和私塾是一般从事各种职业者的最早教育场所。简易的社学和私塾只教学生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同时认字写字,至于各种实用杂字和日常技艺,如商人的商业技能打算盘、记账等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商店工作实践中学到的。古代的商业教育一般是徒弟居于店东之家,店东供给衣食住行,教以商业技能。徒弟修业年限历来约为三年,期满毕业,然后为商店职员。若干年后,积累丰富的商务经验和资本,则可自为店东。这种培养商业人才的方式在唐代行会中盛行,有的论者称其为“我国商业教育之嚆矢”[1](p22)。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近现代。在这种学徒制下所获得的训练在古代商业中是有用的,它可使一般青少年“于不知不识之间,逐渐明晰买卖的要务,通晓商品需供之实际,理会商业经营之缓急”,而且“徒弟与主师,亲若父子,俨然家族,彼此之间,于道艺外,犹多密切感情,其能得圆满之效果”。因为那时“商业规模狭小,组织简单,贩路不出乎一地,市场无模范的经营,内外关系盲然莫察,惟就其局部之事,心会躬行,则已绰有余裕,至科学的研究实非必要。”[2]
到了近代,由于徒弟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商业学校教育便应运而生。商业学校的兴起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因为近代以来,银行、铁道、海运、保险等事业,以多年实践的结果,其经营法则,均有一定之秩序组织,理论亦十分复杂,不另成一种专门科学,实难研究其利益之所在。传统私塾教育“其私立而分散的性质却意味着这种教育方式不易推演为提供标准化新知识和新技术或培养政治上可取态度的新式教育。”[3](p284-285)而学徒制度下,所学习的,“洒扫奔走,伺应行礼,服役种种,甚且携涤溺器⋯⋯综言之,即一奴隶功课而已。”[4]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新式教育的商人,其知识结构不能适应近代商业的需要,只能“就其已知已能各谋生理,罕能同心考求以规远大”,这直接影响到商业的成就。有人总结传统的经验型商人失败的原因时指出:即使坚忍耐劳诚信如粤商、赣商、晋商者,殊不乏人,且为外国所称道。但他们对于“决定供求率之谓何,决定自由竞争价之谓何,决定贸易顺逆权衡之谓何,通晓商品性质之谓何,通晓商业地理之谓何”,虽不能谓其全然不知,然究实际,终似是而非。是以动辄失当,渐次溃败。由于缺少这些商业知识,以致“通海以来,则交通变迁,以仍守旧辙而败;货朝发而夕至,以仍守其定期贸迁而败;通埠女闾,迷离光怪,初虽如老僧入定,乃终不胜魔而败;商品之价格用途已变,不思贬价脱卸,乃积陈货如山而败;外强中干,欲维旧信用而无善策,乃愈放胆架空而败。”[4]
其次,它是世界范围的一种历史必然。商业学校教育的起源时间并不太长,欧美不过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日本也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各国从前商业人才之养成,一如中国古代,主要靠徒弟制度,重在实地经验。产业革命以后,“以传统的基尔特徒弟制度中,漫无系统的零星教授方法来获得职业上的知识与技能,显然在工商业发达的社会中已无所施其技,因此乃有教育系统的再组织,教育计划的再调整,近世新式职业教育乃能奠其基础。商业教育为职业教育之一重要环节,自必随职业教育的潮流而俯仰。”[1](p24-25)近世经济发展以后,商业企业规模越来越庞大,且商业随铁道、轮船、电信、邮政等交通机关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关而活动,这些机关亦都是极大的企业组织,旧式人才已难在其中经营,因此专靠少数人,专靠经验、技术,已很难在商场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多数商业从业人员为之辅助,必须要有现代商业知识为之运用,才能在商场上从容应付。“如以从前狭小商业之阶级子弟妄事承乏,则障碍甚多,而遗误亦大。创办者屡经困难,不得已乃另招集商业以外之聪颖子弟教以商业实际,借供运用。其教育机关除依赖特殊专门学校外,自无他法。欧美日本商业学校创办之由皆不外此。”[2]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商品倾销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商业出现巨大进步,在夫妻店之外,出现了大型的商业企业,封建商业也开始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型,对具有新式知识的商业从业人员需求增长很快,开办商业学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