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17)(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武昌首义,实为一次新军暴动。这是革命党人长期从事军运的结果。而“运动新军”的方针,由武昌花园山聚会确立,以后,科学补习所、

  附录文学社各单位代表名录

  第八镇:

  第十五协步队第二十九标代表张哲夫,副代表李达五;第三营代表李济臣。步队第三十标代表王文锦;第三营代表彭纪麟。

  第十六协步队第三十一标代表江光国;第一营代表浦天祥。步队

  第三十二标代表单道康;第二营代表孙长福,第三营代表潘五峰。马队第八标代表黄冠群,副代表熊伟;第一营代表黄维汉,第二营代表喻连元,第三营代表颜正朝,炮队第八标代表黄驾白,副代表李慕尧。工程第八营代表马荣,宪兵第八营代表彭楚藩。

  第二十一混成协:步队第四十一标代表廖湘芸;第一营代表钟伟宾,第二营代表顾鸿,第三营代表阙龙。步队第四十二标代表胡玉珍,副代表邱文杉;第一营代表陈建章,第二营代表赵承武,第三营代表刘化欧。炮队第十一营代表晏柏青,辎重队代表余凤斋。

  湖北工艺学校代表陈磊。

  汉阳工农中学代表张皇炎。

   第七节  湖北各革命团体的特点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湖北出现了近代大机器工业,形成了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军队。这一切,都为革命准备了必不可缺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这种先决条件并不能自发地变成对清王朝的打击力量。使上述物质基础活跃起来、沸腾起来,并朝着反满革命的方向运行,必须有催化剂起作用。而湖北革命党人比较自觉地担负了这个“催化剂”的职责。他们充分意识到湖北在灾难深重的祖国所处的重要地位。“吾楚昔之为天下重也,不过割据时代以及内乱冲突取其地居上游,足为用兵之孔道而已。”“今日之楚,乃因各国竞争之局势,而重其价值者也。”[11]“湖北之在今日,固中国之中心点也。洪杨揭竿以来,武昌陷者三,汉阳陷者四,前波未定,后浪还催。天津之条约成,而西方诸大邦,又逐逐焉逼处于此。故江汉之会,在昔日为长江上游之重镇者,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12]可贵的是,湖北知识青年面对这种“震天撼地之风潮”,反对“闭关而怀楚”,以新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行者自命,他们明白地宣称:“湖北者,湖北学生演其输入之文明之舞台也。”[13]在以后的岁月里,湖北党人实践了自己的豪言壮语,用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为武昌起义铺平了道路,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壮剧。这里充满的是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不存在什么侥幸取胜的神话。

  一、组织愈趋健全

  湖北革命党人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孙中山为领袖、以同盟会为主要组织的全国反清革命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湖北先后出现的多种革命组织,无论与孙中山、黄兴的领导中心联系的紧密程度如何,却无一不是景仰孙、黄的,他们没有提出过什么独立的政治纲领,大都接受并宣传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的思想,以此号召群众、组织群众。共进会的领导者孙武甚至还冒称孙文的弟弟,在群众中造成不小影响。武昌首义后,群龙无首的革命党人都热切期望黄兴前来主持一切。这些都说明湖北革命党人同当时各省革命党人一样,如水之赴壑、江之汇海,齐集于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旗帜下,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

  湖北革命组织发轫于武昌花园山聚会,再接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团体,而由文学社、共进会收其成。湖北党人历经科学补习所以来的挫折,到振武学社、文学社时期,已有比较健全的组织,社长下设文书、会计、评议等部,各级领导选任或推任,实行单线联系,“至有不同营之社员相见,彼此不知同为社员。”发展成员也由日知会时期的重在军官阶层,变为重在贫苦知识分子和士兵,亦慎重挑选少数军官,这样就保证了组织的纯洁,减少了被破坏的可能。党人又在队(连)一级建立基层组织,文学社称组,共进会称支队。文学社还在各标(团)、营、队(连)分设代表,一旦举义,各级代表即为各级军官,有完备的指挥系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