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8 00:00 来源:炎黄春秋 2003年第7期 作者:耿云志 查看:
民主力量有时把民主宪政理想化,对宪法和法律寄望甚殷,以为以实力做不到的事,可以靠法律达到目的,这就出现了对人立法的情况。民国初立时,为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问题,革命党内部曾发生争论,结果依孙中山的意见,实行总统制。后来,当孙中山被迫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时,革命党人又修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企图以此制约袁世凯。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这正是民主力量自身软弱的表示。在中国,对人立法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握有军政实力的独裁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修改法律。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重订约法,许多重要条文都是为自己而设。后来的蒋介石,对《国民政府组织法》,也同样根据己意以为出入。当他任国民政府主席时,给主席规定了足以大权独揽的职权;当他不做国民政府主席时,这个主席便被规定为虚位的象征。这同样是民主力量过于软弱的证明。既然拥护民主的力量不足以制约政府,不足以制约掌握军政权力的人,而反过来,掌握军政权力的人,控制政府的人,可以随意立法,也可以随意摆布或排斥、打压民主力量,那么民主制度之不能成立,不能成功,就是势所必至了。
单薄的基础与动荡的环境
民主力量的生长、发育首先须有近代的生产方式为条件。没有近代的生产方式,民主力量就没有根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近代民主观念的发生,民主运动的兴起,并非源于近代生产所造成的新的社会阶级,而是由知识分子将西方民主观念引进并加以传播所激发的。从晚清到民国,历次民主运动,民主力量的组合差不多都是知识分子在其中起先导甚至主导的作用。而知识分子因为来自于各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其职业活动又有极大的分散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因此不可能构成一种固定的社会力量。它自身是非常脆弱的。
我们通常说的近代生产方式,就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国自晚清资本主义发生以来(这里不考虑各种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直到20世纪40年代,除了极少几段短暂的时期,给予资本主义以较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以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内忧外患、动乱、灾荒、战争与革命的状态中。所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人口总数中也只占很小的一个比例。这里必须顺便说一句,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不仅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所争得的,工人阶级是争取民主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清楚地注意到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没有为近代生产方式的发展,没有为民主力量的发育预备较好的条件,因此中国的民主力量迟迟未能成长到足够成熟和强大的程度。
民主制度的建设本身也需要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近代中国多次遭受外国侵略,先进分子曾以应付民族危机为理由要求改变专制制度。但是统治集团同样以应付危机为理由,限制、甚至打压民主运动,在清末是这样,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这样。即以抗战时期为例,各党派、各阶层民主力量要求国民党放弃一党专制,实行宪政,要求将国民党政府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而国民党也以抗战为理由,坚持政府集中统治权力。两者形成悖论。而为了维持大局,双方都不肯弄到决裂的地步。因此争民主的斗争也就始终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在军阀混战时期就更谈不上民主制度的建设。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往往都在大小军阀的掌握之中。国家权力,地方政府的权力,像球一样被军阀政客们争来夺去,国力、民力都在这种争夺中被耗尽。人民没有机会休养生息,没有机会发展、积蓄自己的力量。政治成了有势力者的专利品。
中国的民主力量,尽管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比专制主义势力脆弱,但还是不断地起来与专制势力做斗争。对付民主运动,专制主义者不外两手:有时出以直接的镇压,有时则加以利用,他们接过民主的旗号,像演戏一样,把民主的主要节目,如选举,如制宪等等都表演一番。这种假民主比对民主的镇压更加危险,它对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育有更为长远的更为巨大的危害。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的宪法,搞了一个又一个,但没有一部宪法真正经过人民的认可,没有一部宪法真正实行过,兑现过。在这段历史时期里,民意机构或者根本没有;或者被冷落在一边,徒为专制横暴的点缀品;或者竟在军阀政客的直接操纵下做出反民意的决议来。这种情况也是令中国人对西方民主逐渐失望乃至绝望的一个原因。
从前人们常批评说,中国人想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所以必定失败。这句话如果主要是指责中国近代的民主志士们是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西方的民主制度,因而遭致失败,则此话不太符合事实。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梁启超,还是其他的民主主义者,在设计中国的民主制度时,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特点。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五权宪法思想,梁启超的君主立宪论、虚君共和论、国会制度私议,都极具中国特点,而又大体具备西方民主的实质。所以不能责备他们生搬硬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失败,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是中国不具备实行西方民主的社会条件,没有足够支持这种民主制度的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