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旗帜·辛亥革命·民族复兴

辛亥革命网 2011-05-30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娄勤俭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围绕“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的主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就作为民族旗帜的黄帝文化在近代中国发展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近代以来,虽屡经磨难,但自强不息和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却始终如一。作为中华文化根脉所系的黄帝文化,伴随着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得以不断发扬光大而历久弥新。今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围绕“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的主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就作为民族旗帜的黄帝文化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意义,做了深入的研讨。此研讨会是陕西省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宗旨是弘扬黄帝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在黄帝陵轩辕庙碑记上有孙中山先生的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在黄帝时代,在那开辟鸿蒙的史前时期,以黄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实践中,一方面认识、顺应、改造自然,植农桑,艺五谷,制陶器,造舟楫,改进弓箭,发明指南车,发明医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一方面造文字,定历法,创算术,制衣冠,别尊卑,创官制,建立婚丧嫁娶制度,创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建立了有序的社会组织。经部落之间的融合,黄帝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确立了在中国文化多元发展中的主流地位。

  黄帝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和团结凝聚精神

  黄帝时代的历史功德,结晶成了作为黄帝文化内核的黄帝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和团结凝聚精神。开拓创新就是善于创造新事物,以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团结凝聚就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开拓创新和团结凝聚精神,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历史发展说明,黄帝文化是具有大气势、大境界、大手笔的进取型、开放型的文化。黄帝就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此后,中华民族即以进取和开放的态势,创造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秦始皇结束几百年的分裂,一统华夏,修筑万里长城,开凿驰道、直道,开发岭南,统一文字、度量衡,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武帝北逐匈奴,一举解除数百年边患,促进茶马互市;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唐玄奘取经,鉴真东渡,广泛吸纳传播文化,都是这种大气势、大境界的具体体现。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举黄帝为民族之旗帜、民主之初祖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的过程中,每个重要历史关头,爱国志士、革命政党和各族人民都受到黄帝精神的鼓舞,增强了团结奋斗的力量。甲午战争后,起兵拒倭守土的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曾跋涉数千里到黄帝陵前宣示抗争到底的决心。辛亥前夕的1907年重阳节,同盟会在黄帝陵前宣读祭文:“我民族屡蹶屡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整金瓯、澄清玉宇者,莫非我黄祖在天之灵。”以示反抗列强、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的决心。1911年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举黄帝为民族之旗帜、民主之初祖,一呼百应,同仇敌忾。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毛泽东亲笔写下气壮山河的《祭黄帝文》,以黄帝精神,激励全国人民抗战的勇气。历史证明,黄帝旗帜,是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御侮、奋发抗争、树立民族正气、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民族之魂。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依然生机勃发、蒸蒸日上的原动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黄帝文化必将发扬光大!黄帝文化,根植于自然,扩展于社会,倡天、地、人之间之和谐,合古今、中外于一体,是博大精深、气势恢宏、境界深远的民族精神的根基,是伟大的中华文化之根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的历史时期,为以黄帝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华民族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华儿女应秉承先辈“天下为公”的理想,肩负“振兴中华”之使命,团结创新,和谐共荣,为五千年史册再续华章。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