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与百年超越(2)
辛亥革命网 2011-09-24 00:00 来源:《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作者:朱英 查看:
类似于辛亥革命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可谓充分体现了面临内忧外患、存亡绝续危机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救亡图存进而寻求民族腾飞的优良传统,显然是非但不应忘却而且应该不断强化的历史记忆。此外,历史记忆或者是社会记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仪式、庆祝、纪念活动。实际上,官方与民间对辛亥革命及其领导人孙中山的纪念,在近代中国即未曾间断。就连工商业者也积极参与相关纪念活动,他们除了积极参与纪念集会和庆祝活动之外,还为形塑整个庆祝纪念活动的浓郁社会氛围作出了重大贡献。可见,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并非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举动,而是历史的自然延续,由于2011年恰逢辛亥百年,所以才会与以往有所不同,各方面都更加重视。
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对于维系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及其发展,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期间,对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纪念即较为重视,1949年退踞台湾之后仍未中断,但上世纪50年代的相关纪念活动有着浓厚的政治意图,即强调“以中国国民党所组织之合法政府为正统”,为其“反攻大陆”作舆论宣传。李登辉执政之后,“台独”势力不断发展,在各方面逐步推行“本土化”政策。2000年以后民进党执掌政权,更是加速实施从政治到文化的“去中国化”政策,以至“中华民国”被视为“外来政权”,中国历史被视为“外国史”,与此同时则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台湾史研究,不再重视对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纪念。这些举措,显然是为了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悠久的历史血脉,以使“台独”逐渐成为现实。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有所缓和,随之而来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也成为两岸共同关注与重视的盛事。当然,台湾方面更强调的是辛亥革命肇建了中华民国,台湾一些学者重新编写的《中华民国发展史》,也注重体现所谓“中华民国在地化的转型史观”,“并争取在大陆期间历史诠释权”。但无论如何,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必然会起到传承中国历史与民族精神的作用;与此同时,两岸的学术与文化交流也会随之更加密切,这些都对进一步加强两岸的联系,遏制“台独”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当然也应该具有“百年”特点。不仅要重视纪念,更应注重“超越”。除了官方与民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政治性纪念活动,以及通过各类影视作品、通俗读物和展览等方式,帮助人们认识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地位与意义,发扬光大革命先烈们的奋斗精神外,还应从更深与更远的层次考虑,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百年发展史进行认真的盘点,以达到“百年纪念与百年超越”的目的。学界对此当负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例如不仅需要还原辛亥革命的史实真相,探讨辛亥革命的得与失,还应总结海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百年进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用长程式与总体史的眼光,考察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百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外交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还应该运用记忆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自辛亥革命发生至今的百年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官方与民间是如何纪念辛亥革命和建构“辛亥”记忆的?“辛亥”记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哪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认识辛亥革命给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对辛亥革命予以全面而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