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什么意义上成功,什么意义上失败?(4)
辛亥革命网 2011-07-25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奎松 查看:
我所以说辛亥革命只是一场反满的民族革命的成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民主革命的成功,是因为,民主政治的形成,通常都是统一体内各种力量相互制衡和讲信用、重契约的商业文化精神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一种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却需要有一个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当时既不存在力量均衡和靠契约解决冲突的文化传统,又不存在一个崇尚民主自由思想的社会基础。哪怕是就思想引入来说,当时也没有做好准备。这也是辛亥革命几年之后,又会发生所谓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个原因。
辛亥革命缺乏民主思想的社会基础
为什么说辛亥之前中国还没有准备好这样的思想基础?我这里只讲一点,就是任何社会思潮的引进和发酵,都必须有一个大众受体。换句话说,要把民主自由的思想引入到中国来,先要在中国有相当一批人对这种思想有需求,能够接受,并能够受到它的激发成为它的信奉者和宣传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末能够对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做出呼应的,其实只有极少数的精英分子,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也很难理解。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晚清之前,中国的知识文化是分裂的,大多数的中国民众是没有读过书,尤其是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知识的,甚至是没有任何条件接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二是语言的局限。中国当时的书面语言都是文言文,普通人讲的白话只能用做口头交流。因为读书看报和日常生活中讲话的方式差距很大,没有系统地读过中文经典的人,也就没有可能去读懂文言文的书籍和报刊。在19世纪以前,已经有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了一些报刊,也传播了一点西学的知识,包括从西方留学回来的严复等,也翻译发表了一些谈及西方政治理论的文字,但是,这样的思想资料没有可能扩大其影响。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那些报刊都是用文言文办的。
20世纪初,少数有思想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如前面提到的留学日本的一些年轻学生,就特别注意用白话写他们的反满革命的小册子。在中国大陆,也有个别知识人,办起了白话报纸。中国最早的一份白话报纸出现在北京,是一个叫彭仲翼的于1902年开始办的,叫《京话日报》。两年后,从日本回来的陈独秀,也在安徽还办过一个《安徽俗话报》,也是用白话做宣传。
为什么要用白话办报和宣传?这是和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普及有关系的。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精英分子开始认识到,必须把关于国家的知识、民族的知识、政治文化的知识,传播到大众中间去。光靠少数精英,而且那些少数精英中很多还是旧派人,是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的。
那个时代要办这样一份报纸,肯定不是给士绅官僚看的。而要给普通百姓去读,大多数百姓也没钱,买不起报纸。何况多数人也不认识字。因此,那时候办这种报纸,多半都是自己掏钱去办,办了以后也不是着眼去办发行收回成本,而是自己花钱到大街上贴,并且建一个亭子,再找个识字的人在那里念,从早念到晚。你在那里念,旁边总会有一些市民百姓在那里听,时间长了,听得多了,大家就渐渐知道,要想了解一点社会上的事、国家和世界上的事情,就得去听报。所以那时候北京,后来也扩展到其他一些城市,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街上会有读报亭,普通百姓通过读报亭能够了解自己和国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少数大城市里面有这种宣传的地方,民众对国家民族的知识会多许多。
当然,这样的宣传其实还是很有限的。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包括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所谓新文化启蒙运动开始,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仍旧习惯于读文言文。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的创刊。从1905年科举终止到1915年已经10年了,陈独秀从日本留学回来,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影响,还办过白话报,但他们最初办《青年》杂志时,虽然是专门针对青年学生的,却还用的是半文言文,就是多少有些文化知识的一般人,还是很难读懂。这种情况,直到1919年以后才改变。可以说,五四运动期间,我们才看到白话文大流行。1920、1921年中国发行的报纸、杂志达到七八百种,几乎都是白话文。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语言方式对当时社会信息的传播、思想的传播,有怎样的重要性。由此也就不难了解到,辛亥革命就民主革命而言,为什么毫无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辛亥革命就所谓民主革命的意义上之所以必然会失败,除了毫无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个原因以外,还在于它缺少一个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社会群体。1919年五四时期虽然在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方面,也没有出现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但它到底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爱国运动和思想传播运动,并且第一次用群众的力量迫使中央政府拒签了巴黎和约。这场运动的形成以及调动群众力量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存在着一个相当规模的学生群体和知识分子的群体。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教师、编辑、记者等等,这个社会职业已经越来越多,大家读书之后不是去当官、求功名,很多人都是去从事这些职业。因为西方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开始引进来了,很多现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开始变成中国社会城市文化的要素。因为有了比较普及的电报、电话服务,过去只限于少数人范围内,或只限于一个城市范围内的报纸、杂志,这时已成了全国性的。任何讯息,在城市之间,转瞬即到。任何群众鼓动,只消一个电报,就会在各大中城市的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并形成全国统一的学生运动。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民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中国生产力发展,交通方式变革的基础上的。因为有了汽车、火车、轮船,有了电报、电话和邮政系统的建立,所有过去限制国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条件都改变了,偌大一个中国自然也就由过去那种农业的、自我封闭的、相互隔绝的生产方式中挣脱了出来,把散沙一盘的各地的中国人,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比较
为什么我说辛亥革命作为一场民主革命根本不可能成功?我一直在讲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戊戌变法的时候,当时有一个所谓的“公车上书”运动,就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举人联名向皇帝请愿,要求拒签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那时候为什么没有爆发五四运动呢?《马关条约》是要割让两大块中国的土地———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1919年的五四运动只是因为巴黎和会上列强想要把被德国占的胶东半岛的土地转让给日本,只是一块土地。《马关条约》还有大量的赔款要求,五四时还没有赔款问题。相比较起来,五四时期中国所受到的屈辱肯定要比《马关条约》时受到的屈辱小得多。但是,五四时期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而且学生运动还带动了工商界,出现了全国性的抗议浪潮。而《马关条约》签订前后全国却一点响动也没有,除了高官中有一些上书给朝廷以外,全国各地社会各阶层全部鸦雀无声。为什么?这里面一个主要的区别,其实就是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