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两岸“共识”:发扬入世主义,标举渐(5)

辛亥革命网 2011-07-12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黄克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黄克武先生做客复旦大学历史系,讲演“台湾学界近年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在他看来,辛亥革

  海峡两岸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具有共通性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奠定了一种基本的价值秩序和具有民主色彩的体制,虽然到了1949年之后,两岸开始出现分治。两岸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从革命党人的历史拓宽到对立宪派人梁启超、张謇等人的认识,这有助于达成两岸的共识与和解。如果我们接受亨廷顿的说法,20世纪的冲突主要是基于文化的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就会发现两岸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历史的诠释问题。文化的差异不必然引发军事上的冲突,但文化差异造成的格格不入,一定不会使两岸能够合流。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新诠释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对于海峡两岸社会确实很有意义,其中有分流,也有合流。这也牵涉到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社会巨变的启示,也涉及台商在中国大陆经济起飞中扮演的角色。合流表现在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如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机场文化的趋同等。在这个方面,两岸并无显著的差距。

     同时,海峡两岸的社会体制,都追求经济与行政的效率,这也是一个共同的特性。经济与行政的效率未必一定与资本主义体制联系在一起,但却一定需要权力的制衡、竞争。从价值取向而言,两岸都重视个人尊严、品位和成就感。娱乐方面的合流更明显,台湾的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对大陆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东亚的娱乐文化圈。大量的流动人口,也使共同的生活成为可能。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较注重人情与关系,特别偏好培养与自己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这方面两岸并无不同。这也涉及自由主义培养民间社会的方面,梁启超在清末就批评中国人“私德太多,公德太少”,中国人刻意培养的都是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而不太注重如何处理跟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后者恰恰是所谓市民社会的建构特别注重的。两岸的市民社会其实都有一定之发展。在精神价值方面,克己、禁欲和道德理想主义,这跟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关,也是两岸相同的。从大历史观来看,两岸在很多方面在走向共同的方向,两岸不同的地方是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方面。最简单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大陆是以中国共产党这一先知先觉的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而台湾基本上是一个以选举为中心的体制。大陆一直传播的是一种平等的理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始终是环绕着一个最终平等的理想。台湾社会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制度设计,一直是环绕着自由与市场。自由所标举的意义要超过平等。当然,自由与平等之间是存在一种悖论性的复杂关系。台湾的全民健保也在追求与社会主义相同的理想。第三点,大陆有一种大国崛起的心态,甚至有一种孙中山当年提倡的驾于欧美之上的理想;相对来说,台湾注重的是建立一个小而美的生命共同体。

     从这一百年来看,海峡两岸对辛亥革命及其后历史的认知,走向一种具有共通性的道路,当然,1949年之后台湾从一个党国体制,经过各种因素蜕变成自由民主体制,大陆自1949年到1976年有比较大的曲折。目前大陆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走向其实与1949年之后台湾历史的主轴十分接近,海峡两岸共同的地方在于都在走向市场,表现在经济市场、政治市场和思想市场三个层面。台湾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更充分一些,尤其是思想市场。我想,大陆也逐步注意到这三个市场如何制度化的问题。怎样使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受到法律的制衡是两岸共同面临的挑战。同时,如何使这一套市场与人文主义的精神结合,亦即将源自中国思想传统的人文精神灌注到这三个市场之中,是海峡两岸应该共同努力的。

  我想,比较好的一个出发点,应该从清末梁启超、张謇、严复等人的思想资源出发来寻求共识,发扬清末立宪派现实的入世主义,标举继往开来的文化理念与渐进改革的调适路向,这可能是两岸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之处。我每次去日本,看到福泽渝吉等近代日本启蒙思想家的头像印在钞票上,都很感慨,台湾的纸币上是孙中山和蒋介石,大陆则是毛泽东,什么时候海峡两岸的钞票上能够印着梁启超、严复等人了,那就说明达成了更多的共识,而华人社会也就更有可预期的未来和希望了。

   (注:本文由早报记者田波澜采访整理,经作者本人审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