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儒学的继承发展(6)
辛亥革命网 2013-08-16 00:00 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作者:郑起东 查看:
四、“知难行易”学说鼓励人们勇于实践,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知难行易”学说切中中国尚空谈,怵实践的时弊。孙中山先生指出:“予之所以不惮其烦,连篇累牍,以求发明‘行易知难’之理者,盖以此为救中国必由之道也。夫中国近代之积弱不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一说误之也。此说深中于学者之心理,由学者传之于群众,则以难为易,以易为难,遂使暮气畏难之中国,畏其所不当畏,而不畏其所当畏。由是易者则避而远之,而难者又趋而近之。始则欲求知而后行,及其知之不可得也,则惟有望洋兴叹,而放去一切而已。间有不屈不挠之士,费尽生平之力以求得一知者,而又以行之尤为难,则虽知之而仍不敢行之。如是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此中国积弱衰败之原因也”[47]。在这里,孙中山先生用“知难行易”学说,打破人们保守畏难的心理,鼓励人们投身实践,改造中国。同时,孙中山先生还阐明不知而行是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他指出:“然而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者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发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故人类之进化,以不知而行者为必要之门径也。夫习练也、试验也、探索也、冒险也,此四事者,乃文明之动机也。生徒之习练也,即行其所不知以达其欲能也。科学家之试验也,即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也。探索家之探索也,即行其所不知以求其发现也。伟人杰士之冒险也,即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业也。由是观之,行其所不知者,于人类则促进文明,于国家则图致富强也。是故不知而行者,不独为人类所皆能。亦为人类所当行,而尤为人类之欲生存发达者之所必要也”[48]。孙中山先生把不知而行提高到促进人类文明达到国家富强以及人类生存发达的高度,指出不知而行是人类进步的规律,充分表明了孙中山先生对实践的重视。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断至今仍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西方推行中医,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中某些国家的政府和医疗机构却以中医医理不明为由,拒绝给中医合法地位,结果,推行中医走了弯路,延误了很多病人的治疗,而后,这些政府和医疗机构认识到了这个错误,中医、中药和针灸又开始在这些国家兴盛起来。这就说明,不知而行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知难行易”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综上所述,“知难行易”学说是孙中山先生对于儒家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的“知难行易”学说确实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准确、全面、系统、深刻。“知难行易”说较“知行合一”说已有质的飞跃,因此实在没有理由再把“知难行易”说倒退回“知行合一”说,或者把“知难行易”说合并到“知行合一”说。
从以上孙中山先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出,简单地把孙中山先生称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或“儒家道统的继承者”,是不准确的。因为孙中山先生不要说在历史上,即使只在思想史上,地位远比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要高得多。所以这样称呼孙中山先生不是抬高孙中山先生,而是贬低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使儒家思想由知识变成了科学,使儒家的哲学思想由古代哲学变成了现代哲学。他实现了儒家思想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他的这一伟大功绩是永远值得我们牢记的。
注释:
[1] 孙中山:《复翟理斯函(一八九六年十一月)》,《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页。
[2] 孙中山:《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一八九七年八月中下旬)》,《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72--173页。
[3] 孙中山:《讨袁檄文(一九一四年五月)》,《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0—91页。
[4] 《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242—243页。
[5] 《吴虞文录》,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12月版,卷上,第71—72页。
[6] 《吴虞文录》卷上,第1-6页。
[7] 《吴虞文录》,序,第7页。
[8]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一九二Ο年一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9—210页。
[9] 《民族主义:第四讲》,《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0页。
[10] 《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43页。